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8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选题目的 | 第8页 |
2、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3、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文献研究 | 第15-16页 |
2、系统研究方法 | 第16页 |
3、跨学科研究法 | 第16页 |
(四)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18-25页 |
(一)“互联网+”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 第18-22页 |
1、“互联网+”的内涵 | 第18-19页 |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9页 |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19-22页 |
(二)加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1、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 第22页 |
2、是适应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客观需求 | 第22-23页 |
3、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 第23-24页 |
4、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24-25页 |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 第25-34页 |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机遇 | 第25-29页 |
1、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网络平台 | 第25-26页 |
2、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 | 第26-27页 |
3、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 第27-28页 |
4、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 | 第28页 |
5、加深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 | 第28-29页 |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挑战 | 第29-34页 |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难度增大 | 第29-31页 |
2、高校思政教育缺乏丰富有效的虚拟实践平台 | 第31页 |
3、高校思政教育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和管理体系 | 第31-32页 |
4、复杂的网络新环境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严重冲击 | 第32-33页 |
5、高校对“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环境的监管难度加大 | 第33-34页 |
三、“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第34-46页 |
(一)强化“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第34-37页 |
1、坚定理想信念、矢志立德树人 | 第34-35页 |
2、提升综合知识素养,树立知识权威 | 第35-36页 |
3、积极打造网络平台,注重与学生交流互动 | 第36页 |
4、着力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 | 第36-37页 |
(二)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 第37-41页 |
1、推进“课堂+网络教学”的创新 | 第37-39页 |
2、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 | 第39-40页 |
3、创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40-41页 |
(三)健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 第41-43页 |
1、政府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 | 第42页 |
2、建立和完善信息监控和管理制度 | 第42-43页 |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章制度建设 | 第43页 |
(四)根据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 第43-46页 |
1、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 第43-44页 |
2、开展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 | 第44页 |
3、增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自控能力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