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S-腺苷-L-甲硫氨酸概述 | 第12页 |
1.2 SAM的理化性质 | 第12-15页 |
1.2.1 SAM的结构性质 | 第12-13页 |
1.2.2 SAM体内代谢途径及其稳定性 | 第13-15页 |
1.3 SAM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1.4 SAM的生产方法 | 第16-17页 |
1.5 SAM提取工艺 | 第17-20页 |
1.6 S-腺苷-L-蛋氨酸的市场前景 | 第20-21页 |
1.7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干重 | 第24页 |
2.2.2 S-腺苷-L-蛋氨酸的定量分析 | 第24-27页 |
2.2.3 蛋白质类物质的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2.4 其他 | 第27-28页 |
第三章 5升发酵罐高密度发酵生产腺苷蛋氨酸 | 第28-35页 |
3.1 菌种保藏 | 第28页 |
3.2 培养基 | 第28-29页 |
3.2.1 斜面培养基 | 第28页 |
3.2.2 种子培养基 | 第28页 |
3.2.3 摇瓶培养基 | 第28页 |
3.2.4 高密度发酵培养基 | 第28页 |
3.2.5 高密度发酵流加培养基 | 第28-29页 |
3.3 种子和高密度发酵培养 | 第29-30页 |
3.3.1 种子培养 | 第29页 |
3.3.1.1 斜面培养 | 第29页 |
3.3.1.2 种子培养 | 第29页 |
3.3.1.3 摇瓶培养 | 第29页 |
3.3.2 发酵罐高密度发酵培养 | 第29-30页 |
3.4 酿酒酵母高密度发酵生产腺苷蛋氨酸 | 第30-34页 |
3.4.1 不同发酵批次监测数据的纵向比较 | 第30-34页 |
3.4.2 不同发酵批次的横向比较 | 第34页 |
3.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SAM的萃取方法研究 | 第35-47页 |
4.1 乙酸乙酯—硫酸法萃取SAM | 第35-38页 |
4.1.1 乙酸乙酯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4.1.2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3 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4 小结 | 第38页 |
4.2 热水抽提S-腺苷-L-甲硫氨酸 | 第38-44页 |
4.2.1 SAM热稳定性研究 | 第38-40页 |
4.2.2 SAM热抽提温度的选择 | 第40-41页 |
4.2.3 SAM热抽提时间的确定 | 第41页 |
4.2.4 SAM热抽提热水用量的确定 | 第41-42页 |
4.2.5 搅拌转速对热抽提SAM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6 硫酸浓度对热抽提SAM的影响 | 第43页 |
4.2.7 小结 | 第43-44页 |
4.3 三种不同抽提方法的抽提效果比较 | 第44-45页 |
4.3.1 高氯酸法 | 第44页 |
4.3.2 三种不同抽提方法的对比 | 第44-45页 |
4.3.2.1 蛋白含量对比 | 第44页 |
4.3.2.2 全波段扫描杂质含量对比 | 第44-45页 |
4.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离子交换法分离纯化SAM | 第47-66页 |
5.1 离子交换概述 | 第47-49页 |
5.2 SAM的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 第49页 |
5.3 南开110弱酸树脂的静态吸附和解吸研究 | 第49-52页 |
5.3.1 南开110树脂不同浓度下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49-50页 |
5.3.2 南开110树脂不同浓度下的吸附平衡曲线 | 第50-51页 |
5.3.3 pH对静态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51页 |
5.3.4 不同浓度硫酸的解吸效果 | 第51页 |
5.3.5 小结 | 第51-52页 |
5.4 SAM动态吸附解吸研究 | 第52-56页 |
5.4.1 动态吸附时待吸附液上样浓度的确定 | 第52页 |
5.4.2 动态吸附实验 | 第52-56页 |
5.4.2.1 流速对动态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5.4.2.2 pH对动态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2.3 上样浓度对动态吸附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2.4 床体高度的影响 | 第55页 |
5.4.2.5 动态解吸研究 | 第55-56页 |
5.4.2.6 动态实验小结 | 第56页 |
5.5 有机溶剂沉淀法制备SAM硫酸盐 | 第56-58页 |
5.6 SAM硫酸对甲苯磺酸双盐的制备 | 第58页 |
5.7 树脂分离的放大实验 | 第58-63页 |
5.7.1 吸附放大实验 | 第59-60页 |
5.7.2 树脂柱的分步洗脱 | 第60-63页 |
5.7.2.1 去离子水清洗床体 | 第60-61页 |
5.7.2.2 稀酸洗脱杂质 | 第61-62页 |
5.7.2.3 浓酸解吸 | 第62-63页 |
5.8 产品质谱分析 | 第63-64页 |
5.9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聚天门冬氨酸S-腺苷-L-甲硫氨酸的制备 | 第66-77页 |
6.1 聚天门冬氨酸SAM盐的制备初探 | 第67-70页 |
6.1.1 制备原理及制备方法 | 第67页 |
6.1.2 pH值对聚天门冬氨酸SAM盐制备的影响 | 第67-68页 |
6.1.3 聚天门冬氨酸用量对聚天门冬氨酸SAM盐制备的影响 | 第68-69页 |
6.1.4 乙醇用量对聚天门冬氨酸SAM盐制备的影响 | 第69-70页 |
6.1.5 聚天门冬氨酸SAM盐溶液稳定性研究 | 第70页 |
6.2 聚天门冬氨酸SAM盐的表征 | 第70-75页 |
6.2.1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扫描分析 | 第70-72页 |
6.2.2 HPLC分析 | 第72-73页 |
6.2.3 红外表征 | 第73-75页 |
6.2.4 NMR分析 | 第75页 |
6.3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78页 |
第八章 问题与建议 | 第78-79页 |
8.1 存在的问题 | 第78页 |
8.2 建议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