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前言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新旧桥梁拼接研究 | 第14-16页 |
1.2.2 新旧桥梁混凝土的长期效应研究 | 第16-18页 |
1.2.3 新旧桥梁基础沉降研究 | 第18-20页 |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依托工程简介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新旧桥梁拓宽方法研究 | 第23-39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桥梁拓宽方法研究 | 第23-26页 |
2.2.1 旧桥拓宽横向连接方式 | 第23-25页 |
2.2.2 桥梁拓宽横向连接构造 | 第25-26页 |
2.3 桥梁拓宽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6-27页 |
2.4 依托工程桥梁拓宽 | 第27-38页 |
2.4.1 拓宽原则 | 第27-28页 |
2.4.2 上部结构拼接构造 | 第28-36页 |
2.4.3 下部结构拼接构造 | 第36-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不同连接形式下新旧梁耦合受力分析 | 第39-78页 |
3.1 概述 | 第39页 |
3.2 依托工程中空心板梁桥拼接构造 | 第39-40页 |
3.3 新旧空心板梁连接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40-43页 |
3.3.1 耦合定义 | 第40页 |
3.3.2 Ansys 中的节点自由度耦合 | 第40-42页 |
3.3.3 耦合的其他条件 | 第42-43页 |
3.4 荷载横向传递规律分析 | 第43-45页 |
3.5 新旧梁耦合受力计算分析 | 第45-49页 |
3.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3.5.2 计算工况选取 | 第48-49页 |
3.6 10m 简支空心板梁桥计算分析 | 第49-56页 |
3.6.1 变形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3.6.2 应力对比分析 | 第51-54页 |
3.6.3 跨中截面内力和挠度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3.7 13m 简支空心板梁桥计算分析 | 第56-63页 |
3.7.1 变形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3.7.2 应力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3.7.3 跨中截面内力和挠度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3.8 16m 简支空心板梁桥计算分析 | 第63-70页 |
3.8.1 变形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3.8.2 应力对比分析 | 第65-68页 |
3.8.3 跨中截面内力和挠度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3.9 20m 简支空心板梁桥计算分析 | 第70-76页 |
3.9.1 变形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3.9.2 应力对比分析 | 第72-75页 |
3.9.3 跨中截面内力和挠度对比分析 | 第75-76页 |
3.10 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拓宽桥梁砼收缩徐变差异影响分析 | 第78-136页 |
4.1 概述 | 第78页 |
4.2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机理 | 第78-80页 |
4.2.1 混凝土收缩机理 | 第78-79页 |
4.2.2 混凝土结构的徐变机理 | 第79-80页 |
4.3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80-83页 |
4.3.1 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80-81页 |
4.3.2 混凝土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81-83页 |
4.4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计算方法 | 第83-89页 |
4.4.1 混凝土收缩的计算方法 | 第83-87页 |
4.4.2 混凝土徐变的计算方法 | 第87-89页 |
4.5 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模型的综合比较及选取 | 第89-93页 |
4.6 拓宽装配式空心板梁收缩徐变计算分析 | 第93-108页 |
4.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单元选取 | 第94页 |
4.6.2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旧桥及其连接处内力的影响 | 第94-104页 |
4.6.3 上部主梁的收缩徐变对新旧桥及其连接处变形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4.7 新板梁收缩徐变的时变效应 | 第108-115页 |
4.7.1 变形分析 | 第109-111页 |
4.7.2 应力分析 | 第111-112页 |
4.7.3 内力、应力和挠度时变规律分析 | 第112-114页 |
4.7.4 10m、16m、20m 跨径计算分析结果 | 第114-115页 |
4.8 新旧板梁合理连接时机的确定 | 第115-134页 |
4.8.1 变形分析 | 第116-123页 |
4.8.2 应力分析 | 第123-128页 |
4.8.3 内力、应力和挠度时变规律分析 | 第128-132页 |
4.8.4 10m、16m、20m 跨径计算分析结果 | 第132-134页 |
4.9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五章 下部结构沉降差异对拓宽桥梁的影响分析 | 第136-176页 |
5.1 概述 | 第136-137页 |
5.2 仿真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7页 |
5.3 新旧桥梁下部基础沉降分析 | 第137-142页 |
5.3.1 弹性理论法 | 第139页 |
5.3.2 荷载传递法 | 第139-140页 |
5.3.3 剪切位移法 | 第140-141页 |
5.3.4 分层总和法 | 第141-142页 |
5.4 新旧桥梁基础沉降差容许值 | 第142-147页 |
5.4.1 新旧桥梁基础沉降差容许值的概念 | 第142-143页 |
5.4.2 沉降差容许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43-146页 |
5.4.3 不同拼接方式下沉降差容许值的计算分析 | 第146-147页 |
5.5 控制基础沉降的方法 | 第147-148页 |
5.5.1 桩基础沉降分析 | 第147页 |
5.5.2 基础沉降原因和影响基础沉降因素探讨 | 第147-148页 |
5.6 不同沉降类型计算分析 | 第148-168页 |
5.6.1 单墩柱处沉降 | 第149-155页 |
5.6.2 均匀沉降 | 第155-160页 |
5.6.3 不均匀沉降 | 第160-166页 |
5.6.4 10m、16m、20m 跨径计算结果 | 第166-168页 |
5.7 拓宽桥梁基础沉降计算分析 | 第168-174页 |
5.7.1 计算分析方案 | 第168-169页 |
5.7.2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 第169-170页 |
5.7.3 材料力学性能 | 第170-171页 |
5.7.4 计算成果分析 | 第171-174页 |
5.7.5 沉降控制标准 | 第174页 |
5.8 小结 | 第174-1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76-179页 |
主要结论 | 第176-17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77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