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1 绪论 | 第23-4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3-27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23-25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25-27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27-32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32-34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34-4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37-40页 |
1.4.4 章节安排 | 第40-42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42-4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45-81页 |
2.1 关键理论背景和研究情境阐述 | 第45-58页 |
2.1.1 网络资源观具体构念的内涵特征、理论定位与作用机制 | 第45-52页 |
2.1.2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定义内涵、研究视角与影响因素 | 第52-58页 |
2.2 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 第58-66页 |
2.2.1 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的合作伙伴选择动机 | 第59-61页 |
2.2.2 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61-64页 |
2.2.3 合作伙伴选择的结果 | 第64-66页 |
2.3 创新网络构成研究 | 第66-72页 |
2.3.1 网络构成内容 | 第67-69页 |
2.3.2 组织间网络构成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 | 第69-72页 |
2.4 组织学习二元性研究 | 第72-77页 |
2.4.1 探索与利用的概念 | 第72-73页 |
2.4.2 探索和利用的矛盾 | 第73-74页 |
2.4.3 探索和利用的平衡 | 第74-7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7-81页 |
3 后发企业内部知识基与创新网络构成的架构类型及其作用机制探析 | 第81-101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81-83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83-85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85-90页 |
3.3.1 方法选择 | 第85-86页 |
3.3.2 案例选择 | 第86-87页 |
3.3.3 变量测度 | 第87-88页 |
3.3.4 数据收集 | 第88-89页 |
3.3.5 数据分析 | 第89-90页 |
3.4 案例分析与主要发现 | 第90-96页 |
3.4.1 后发企业内部知识基 | 第91-93页 |
3.4.2 创新网络构成 | 第93-95页 |
3.4.3 创新追赶绩效 | 第95-96页 |
3.5 跨案例分析与命题提出 | 第96-100页 |
3.5.1 高创新追赶绩效下企业内部知识基与创新网络构成的架构类型. | 第96-97页 |
3.5.2 企业内部知识基与创新网络构成架构类型对创新追赶绩效的中介机制 | 第97-10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4 后发企业内部知识基和创新网络构成的架构类型:基于fsQCA的实证方法 | 第101-129页 |
4.1 问题提出 | 第101-103页 |
4.2 理论基础 | 第103-104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104-118页 |
4.3.1 方法选择 | 第104-105页 |
4.3.2 样本选择 | 第105-106页 |
4.3.3 构念赋值标准 | 第106-112页 |
4.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12-118页 |
4.3 统计分析结果 | 第118-120页 |
4.4 发现与讨论 | 第120-126页 |
4.4.1 高创新追赶绩效下内部知识基与创新网络构成的架构类型 | 第120-124页 |
4.4.2 不同架构类型下的组织学习机制 | 第124-12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6-129页 |
5 战略导向和产业特征对架构类型的调节作用:基于fsQCA的实证方法 | 第129-152页 |
5.1 问题提出 | 第129-131页 |
5.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 第131-135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135-143页 |
5.3.1 方法选择 | 第135-136页 |
5.3.2 样本选择 | 第136-137页 |
5.3.3 构念赋值标准 | 第137-139页 |
5.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39-143页 |
5.4 统计分析结果 | 第143-147页 |
5.4.1 战略导向作为条件变量的运算结果 | 第143-145页 |
5.4.2 产业特征作为条件变量的运算结果 | 第145-147页 |
5.5 发现与讨论 | 第147-150页 |
5.5.1 战略导向对架构类型的调节作用 | 第147-148页 |
5.5.2 产业特征对架构类型的调节作用 | 第148-1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6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中网络节点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的演化 | 第152-168页 |
6.1 问题提出 | 第152-153页 |
6.2 理论基础 | 第153-155页 |
6.2.1 网络情境下的后发企业技术追赶 | 第153-154页 |
6.2.2 网络情境下的组织学习二元性 | 第154-155页 |
6.3 研究方法 | 第155-159页 |
6.3.1 方法选择 | 第155-156页 |
6.3.2 案例选择 | 第156-157页 |
6.3.3 数据收集 | 第157页 |
6.3.4 数据分析 | 第157-159页 |
6.4 案例内分析 | 第159-163页 |
6.4.1 大华技术追赶过程中网络节点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的演化 | 第159-160页 |
6.4.2 东华技术追赶过程中网络节点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的演化 | 第160-161页 |
6.4.3 银轮的技术追赶过程中网络节点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的演化 | 第161-163页 |
6.5 跨案例分析 | 第163-167页 |
6.5.1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中网络节点演化的差异性 | 第163-164页 |
6.5.2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不同阶段的网络节点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 | 第164-16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8-18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68-173页 |
7.2 理论贡献 | 第173-177页 |
7.2.1 贡献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研究 | 第173-175页 |
7.2.2 贡献于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 | 第175-176页 |
7.2.3 贡献于创新网络的研究 | 第176-177页 |
7.3 管理意义 | 第177-179页 |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179-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0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