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企业创新能力的重构:增长与迭代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导论第16-28页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第16-19页
    1.2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9-22页
        1.2.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第20-22页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22-28页
        1.3.1 关于能力重构的过程机理第22-23页
        1.3.2 关于能力重构的微观基础第23-24页
        1.3.3 关于能力重构的治理机制第24-28页
2 文献综述第28-48页
    2.1 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第28-32页
        2.1.1 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第28-30页
        2.1.2 企业创新能力的特征第30-32页
    2.2 企业创新能力的测量方式第32-36页
        2.2.1 间接代理第33-35页
        2.2.2 主观评测第35-36页
    2.3 企业创新能力的多重影响因素第36-39页
        2.3.1 个体层次第36-38页
        2.3.2 组织层次第38-39页
    2.4 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效应第39-42页
        2.4.1 主效应第39-42页
        2.4.2 调节效应第42页
        2.4.3 中介效应第42页
    2.5 中国情境下的未来研究展望第42-48页
        2.5.1 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第43-46页
        2.5.2 发展中国的管理理论第46-48页
3 企业创新能力重构的过程机理:案例讨论第48-88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理论综述第49-53页
        3.2.1 创新能力的重构第49-51页
        3.2.2 创新能力重构的微观基础第51-52页
        3.2.3 理论缺口与概念模型第52-53页
    3.3 研究设计与方法第53-63页
        3.3.1 案例企业选择第53-56页
        3.3.2 数据收集第56页
        3.3.3 核心构念的测度第56-63页
    3.4 案例发现:企业创新能力创建/重构的过程机理及其微观基础第63-83页
        3.4.1 初创期:核心路径的初始化锚定与传衍第63-74页
        3.4.2 发展期:核心路径的渐进性修补与传衍第74-79页
        3.4.3 转型期:核心路径的破坏性变异与传衍第79-83页
    3.5 结论与讨论第83-88页
        3.5.1 主要结论第83-85页
        3.5.2 理论贡献第85-87页
        3.5.3 现实意义第87页
        3.5.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87-88页
4 企业创新能力重构的微观基础:仿真建模第88-116页
    4.1 引言第88-89页
    4.2 理论基础第89-93页
        4.2.1 绩效反馈与组织搜索的因果反馈机制第90-92页
        4.2.2 组织搜索与能力重构的因果反馈机制第92-93页
    4.3 系统动力学建模第93-106页
        4.3.1 模型结构梳理第94-95页
        4.3.2 系统流图构建第95页
        4.3.3 模型参数设置第95-101页
        4.3.4 模型方程编制第101-106页
    4.4 分析与讨论第106-112页
        4.4.1 短期分析第106-108页
        4.4.2 长期分析第108-110页
        4.4.3 政策分析第110-112页
    4.5 讨论与结论第112-116页
        4.5.1 理论贡献第112-114页
        4.5.2 实践启示第114页
        4.5.3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第114-115页
        4.5.4 结论第115-116页
5 企业创新能力重构的治理机制:实证分析第116-146页
    5.1 引言第116-118页
    5.2 理论与假设第118-127页
        5.2.1 社会绩效反馈与创新能力投资第119-121页
        5.2.2 社会绩效反馈与创新能力投资的权变视角第121-127页
    5.3 研究方法第127-132页
        5.3.1 样本与数据来源第127-128页
        5.3.2 因变量第128页
        5.3.3 自变量第128-130页
        5.3.4 控制变量第130-131页
        5.3.5 分析模型第131-132页
    5.4 数据分析结果第132-142页
        5.4.1 稳健性检验第137-142页
    5.5 结论与讨论第142-146页
        5.5.1 理论贡献第142-144页
        5.5.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第144-145页
        5.5.3 结论第145-146页
6 全文总结与未来展望第146-148页
    6.1 主要结论第146-147页
    6.2 工作展望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70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管理判断中锚定效应的生成机制--基于决策神经科学的研究
下一篇:后发企业内部知识基与创新网络构成的匹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