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采纳问题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问题提出第16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6-2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21页
    1.3 概念界定第21-24页
        1.3.1 农民工第21-22页
        1.3.2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第22-23页
        1.3.3 信息行为与信息采纳第23-24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1.4.1 研究思路第24页
        1.4.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26-27页
        1.5.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5.2 数据来源第27页
    1.6 可能的创新第27-30页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第30-48页
    2.1 理论基础第30-33页
        2.1.1 信息资源理论第30-31页
        2.1.2 信息行为理论第31-32页
        2.1.3 社会认知理论第32-33页
    2.2 相关研究综述第33-48页
        2.2.1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研究第33-36页
        2.2.2 农民工的信息行为研究第36-41页
        2.2.3 电子政务相关研究第41-48页
3 农民工电子政务采纳的基本情况第48-60页
    3.1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态度第48-51页
    3.2 农民工对政府信息的获取第51-53页
    3.3 农民工对政府门户网站的需求第53-55页
    3.4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期望第55-56页
    3.5 农民工使用网络的信息行为第56-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初始采纳——以杭州市政府网站为例第60-78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初始采纳的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第61-66页
    4.3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初始采纳的变量选择与描述第66-70页
    4.4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初始采纳模型的总体分析第70-73页
    4.5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初始采纳的代际差异分析第73-77页
    4.6 本章小结第77-78页
5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持续采纳——以杭州市政府网站为例第78-100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持续采纳的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第78-83页
    5.3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持续采纳的变量选择与描述第83-87页
    5.4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持续采纳的结果分析第87-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100页
6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采纳扩散第100-116页
    6.1 引言第100页
    6.2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采纳扩散的分析框架第100-104页
    6.3 农民工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采纳扩散的仿真模拟第104-111页
    6.4 采纳扩散模拟结果分析第111-114页
    6.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第116-120页
    7.1 主要结论第116-117页
    7.2 政策启示第117-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8页
附录第138-146页
    附录1:杭州市农民工电子政务使用情况调查1第138-141页
    附录2:杭州市农民工电子政务使用情况调查2第141-145页
    附录3:农民工相关杭州政府公共服务类网站第145-14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后发企业内部知识基与创新网络构成的匹配机制研究
下一篇:组织内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