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一、有机化学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第8页 |
二、有机化学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 第8-9页 |
三、从无机化学向有机化学学习“方法迁移”存在困难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国内研究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 第13-16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学习困难”的界定 | 第16页 |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第17页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三、学习迁移理论 | 第18-19页 |
四、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高中生有机化学学习困难调查问卷分析 | 第20-31页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第20页 |
二、问卷调查的内容 | 第20页 |
三、问卷调查的对象及发放情况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 | 第21-28页 |
一、问卷调查中客观题部分的结果分析 | 第21-27页 |
二、问卷调查中主观题部分的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问卷可靠性及相关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结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2012-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分析研究 | 第31-39页 |
第一节 2012-2016 年使用全国新课标卷地区的情况 | 第31页 |
第二节 2012-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中有机化学部分考察题型 | 第31-32页 |
第三节 2012-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中有机化学部分三种题型的分析 | 第32-37页 |
一、2012-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有机选择题分析 | 第32-33页 |
二、2012-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有机实验题分析 | 第33-35页 |
三、2012-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有机化学基础选做题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节 2012-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有机化学部分试题分析的结论及启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有机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 第39-67页 |
第一节 知识网络构建策略 | 第39-47页 |
一、运用知识网络化策略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二、运用知识网络化策略的案例 | 第40-47页 |
第二节 有机模型建构策略 | 第47-61页 |
一、有机模型建构策略的必要性 | 第47-48页 |
二、有机物空间立体结构模型的建构 | 第48-50页 |
三、同分异构体模型的建构 | 第50-54页 |
四、有机推断模型的建构 | 第54-58页 |
五、有机合成模型的建构 | 第58-61页 |
第三节 提升学习迁移能力的策略 | 第61-67页 |
一、提升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性 | 第61-62页 |
二、提升有机化学学习迁移能力的方法 | 第62-63页 |
三、陌生反应的适当总结,迁移运用事半功倍 | 第63-64页 |
四、学习迁移的运用,以有机推断为例 | 第64-67页 |
第六章 教学效果评价、研究收获及反思 | 第67-73页 |
第一节 教学效果评价 | 第67-70页 |
一、实习班级有机化学学习兴趣调查 | 第67-68页 |
二、实习班级有机测试成绩 | 第68-69页 |
三、实践教学体会 | 第69-7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收获 | 第70-71页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