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33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1.1.2 本文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2.1 ESRD疾病概述 | 第14-17页 |
1.2.2 关于ESRD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2.3 关于ESRD患者疾痛意义的研究 | 第19-21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4.1 质性研究取向 | 第25-26页 |
1.4.2 诠释现象学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1.5 资料来源与样本选取 | 第27-33页 |
1.5.1 H医院血液透析室初印象 | 第27-28页 |
1.5.2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描述 | 第28-29页 |
1.5.3 资料的收集与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第2章 ESRD患者身心历程:被判“死缓”后的痛领悟 | 第33-51页 |
2.1 身体状况的疾痛意义 | 第33-38页 |
2.1.1 症状初期:隐射自我处境的痛苦 | 第33-35页 |
2.1.2 症状爆发:身心苦痛的不断放大 | 第35-36页 |
2.1.3 症状控制:治疗方式选择的痛苦 | 第36-38页 |
2.2 医学诊断的疾痛意义:一纸诊断两茫然 | 第38-45页 |
2.2.1 对疾病认知的茫然 | 第38-41页 |
2.2.2 对生活方式改变的挣扎 | 第41-43页 |
2.2.3 对死亡和未来的恐惧 | 第43-45页 |
2.3 疾病归因的疾痛意义:痛定思痛再前行 | 第45-49页 |
2.3.1 疾病归因:心灵得解脱 | 第45-47页 |
2.3.2 接受疾病:比较中得安慰 | 第47-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ESRD患者的生存空间:医院和家的辗转 | 第51-62页 |
3.1 医院的疾痛意义 | 第51-54页 |
3.1.1 病房的位置隐射 | 第51-52页 |
3.1.2 医院中的苦楚 | 第52-54页 |
3.2 家的疾痛意义 | 第54-59页 |
3.2.1 家的温暖意涵 | 第54-56页 |
3.2.2 家的苦涩意涵 | 第56-59页 |
3.3 工作场域失去的疾痛意义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ESRD患者与生活世界的互动:积极成为“正常人” | 第62-69页 |
4.1 身份转变的疾痛意义 | 第62-65页 |
4.1.1 “病人”角色的适应 | 第62-63页 |
4.1.2 “病人”与“正常人”两种角色间的转换 | 第63-65页 |
4.2 互动关系给予的疾痛意义 | 第65-68页 |
4.2.1 人走茶凉的苦痛意涵 | 第65-67页 |
4.2.2 八方支援的积极意涵 | 第67-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ESRD患者的生存时间:释然感恩活在当下 | 第69-75页 |
5.1 疾痛的升华意义一:对死亡的坦然 | 第69-70页 |
5.2 疾痛的升华意义二:对生命的感恩 | 第70-71页 |
5.3 疾痛的升华意义三:找寻生命的价值 | 第71-73页 |
5.3.1 对生命中重要事物排序的思考 | 第71-73页 |
5.3.2 对自我人生目标的追求 | 第73页 |
5.4 疾痛的升华意义四:活在当下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5-87页 |
6.1 总结 | 第75-78页 |
6.1.1 ESRD患者疾痛意义生成的时间轨迹 | 第75-78页 |
6.1.2 ESRD疾痛意义的本质特征:双重性 | 第78页 |
6.1.3 ESRD疾痛意义的升华:从非本真向本真的跨越 | 第78页 |
6.2 讨论 | 第78-86页 |
6.2.1 ESRD疾痛意义的社会文化烙印 | 第78-81页 |
6.2.2 ESRD疾痛意义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3页 |
6.2.3 对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建议 | 第83-85页 |
6.2.4 研究反思 | 第85-86页 |
6.3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附录 | 第94-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