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非水相系统中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36页
    1.1 前言第10-11页
    1.2 共轭亚油酸的异构体、来源和生理作用第11-14页
        1.2.1 共轭亚油酸的异构体及其来源第11-12页
        1.2.2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活性第12-14页
    1.3 共轭亚油酸的制备方法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第14-15页
        1.3.1 共轭亚油酸的制备方法第14页
        1.3.2 共轭亚油酸衍生物的制备第14-15页
    1.4 脂肪酶的存在、结构与性质第15-25页
        1.4.1 脂肪酶的存在第15-17页
        1.4.2 脂肪酶的结构特征和催化机制第17-19页
        1.4.3 脂肪酶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第19-21页
        1.4.4 脂肪酶的选择性第21-23页
        1.4.5 导致脂肪酶选择性的结构因素第23页
        1.4.6 影响酶选择性的因素第23-24页
        1.4.7 脂肪酶选择性的定量评价第24-25页
    1.5 非水酶学第25-28页
        1.5.1 水活度α_w第25-26页
        1.5.2 水活度的控制第26-28页
        1.5.3 有机溶剂的性质第28页
    1.6 磁性载体的合成及其在固定化脂肪酶方面的应用第28-34页
        1.6.1 磁性载体的制备第28-32页
        1.6.2 磁性载体在酶固定化方面的应用第32页
        1.6.3 酶的固定化及其对活性的影响第32-33页
        1.6.4 磁介质固定化酶应用实例第33-34页
    1.7 本文工作目的与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高纯度共轭亚油酸的制备及其异构体的鉴定第36-50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亚油酸富集的工艺流程第37页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7-38页
        2.3.2 实验方法第38-3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9-49页
        2.4.1 各主要因素对脲包法富集亚油酸的影响第39-42页
        2.4.2 碱催化共轭化的机理第42-43页
        2.4.3 碱催化异构化反应条件的确定第43-45页
        2.4.4 CLA异构体的鉴定第45-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无溶剂酶促1,3-二共轭亚油酰甘油的制备第50-67页
    3.1 引言第50-52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52页
        3.2.1 实验材料第52页
        3.2.2 仪器设备第52页
    3.3 方法第52-55页
        3.3.1 共轭亚油酸的制备和分析第52-53页
        3.3.2 试验策略的确定第53-54页
        3.3.3 固定化脂肪酶的筛选第54页
        3.3.4 样品的HPLC分析第54-55页
        3.3.5 各重要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第5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5-66页
        3.4.1 合成策略的确定第55-58页
        3.4.2 脂肪酶的筛选第58-59页
        3.4.3 水活度的在线监测与反应进程第59-60页
        3.4.4 Novozym 435在不同操作方式下催化性能的比较第60-62页
        3.4.5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62-63页
        3.4.6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63-64页
        3.4.7 酶加入量的影响第64-65页
        3.4.8 底物比例的影响第65页
        3.4.9 真空度的影响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酶促1,3-DCLG的合成第67-78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7页
    4.3 实验设计第67-68页
    4.4 统计分析第68页
    4.5 模型验证和实验放大第68页
    4.6 模型拟合--1,3-dCLG的产率第68-73页
    4.7 模型拟合--CLA的转化率与酰基位移第73-76页
    4.8 模型验证与1, 3-dCLG合成的放大第76页
    4.9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高纯度共轭亚油酸三酰甘油的无溶剂酶促合成第78-90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78-79页
    5.3 实验方法第79-80页
        5.3.1 实验操作方式的确定第79页
        5.3.2 固定化酶催化性能的比较第79-80页
        5.3.3 影响tCLG合成的重要因素第80页
        5.3.4 反应过程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第80页
        5.3.5 Novozym 435的重复利用第80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80-88页
        5.4.1 实验操作方法的确定第80-82页
        5.4.2 固定化酶催化性能的比较第82-83页
        5.4.3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83-85页
        5.4.4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85页
        5.4.5 底物比例的影响第85-86页
        5.4.6 酶加入量的影响第86-87页
        5.4.7 反应前后共轭亚油酸成分的变化第87页
        5.4.8 循环使用对酶活性的影响第87-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新型疏水超顺磁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与表征第90-110页
    6.1 引言第90-91页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91-92页
        6.2.1 实验材料第91页
        6.2.2 仪器设备第91-92页
    6.3 实验方法第92-95页
        6.3.1 磁性聚醋酸乙烯酯-二乙烯苯微球的合成第92页
        6.3.2 磁性粒子和聚合物微球的表征第92页
        6.3.3 磁性微球的表面功能基化和脂肪酶的固定第92-94页
        6.3.4 载体亲水性测定第94-95页
        6.3.5 活性检测第95页
        6.3.6 动力学参数和活化能的确定第95页
        6.3.7 固定化脂肪酶的热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第95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95-109页
        6.4.1 聚VAc-DVB磁性微球的特征第95-99页
        6.4.2 吸附时间对酶固定化的影响第99-100页
        6.4.3 修饰微球固定化酶的活性第100-101页
        6.4.4 载体亲水性对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第101-103页
        6.4.5 固定化密度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第103-104页
        6.4.6 温度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动力学参数第104-107页
        6.4.7 pH对游离和固定化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第107-108页
        6.4.8 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第108-109页
    6.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七章 疏水超顺磁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的特征第110-124页
    7.1 引言第110页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10-111页
        7.2.1 实验材料第110-111页
        7.2.2 仪器设备第111页
    7.3 实验方法第111-114页
        7.3.1 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与表征第111-112页
        7.3.2 溶剂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第112页
        7.3.3 不同反应体系中水活度的影响第112-113页
        7.3.4 甘油酯的无溶剂酶催化合成第113页
        7.3.5 脂肪酸和醇的选择性第113-114页
        7.3.6 温度的影响和固定化酶的可重复利用性第114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14-122页
        7.4.1 固定化脂肪酶微球的特征第114-115页
        7.4.2 溶剂种类和疏水性的影响第115-117页
        7.4.3 水活度的影响第117-118页
        7.4.4 甘油酯的无溶剂酶催化合成第118-119页
        7.4.5 对脂肪酸与醇的选择性第119-121页
        7.4.6 温度的影响与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第121-122页
    7.5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24-128页
    8.1 全文总结第124-125页
    8.2 创新点第125-126页
    8.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4-146页
    科技期刊论文第144页
    待发表的论文第144-145页
    正在申请中的专利第145-146页
致 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解自修锐弹性磨抛工具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四轮独立液压传动越野车行走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