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0-13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0.3.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0.3.2 学科交叉研究法 | 第17页 |
0.3.3 调查研究法 | 第17-18页 |
0.4 创新点 | 第18-19页 |
0.4.1 学科借鉴研究的创新 | 第18页 |
0.4.2 解决措施的创新 | 第18-19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相关理论阐述 | 第19-30页 |
1.1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1.1.1 艺术及艺术性 | 第19-20页 |
1.1.2 语言的艺术性 | 第20-21页 |
1.1.3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 | 第21-22页 |
1.2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1.2.1 真实准确、再现生活 | 第22页 |
1.2.2 言简意赅、简洁明快 | 第22-23页 |
1.2.3 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 第23-24页 |
1.2.4 幽默风趣、感染强烈 | 第24页 |
1.3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理论借鉴 | 第24-30页 |
1.3.1 马克思语言艺术思想 | 第25-26页 |
1.3.2 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 | 第26-27页 |
1.3.3 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 | 第27页 |
1.3.4 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 第27-28页 |
1.3.5 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 第28-30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缺乏艺术性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30-41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缺乏艺术性的表现 | 第30-36页 |
2.1.1 缺乏感染力的判断性语言样式 | 第32-33页 |
2.1.2 缺乏互动性的单向独白语言方式 | 第33-34页 |
2.1.3 缺乏表现力的平铺直叙语言风格 | 第34-35页 |
2.1.4 缺乏时代感的陈旧滞后语言内容 | 第35-36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缺乏艺术性的原因 | 第36-41页 |
2.2.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2.2.2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 第37-38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资源有待丰富 | 第38-39页 |
2.2.4 对受教育者的需求认识有待深入 | 第39-41页 |
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对策 | 第41-54页 |
3.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 | 第41-42页 |
3.1.1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 | 第41-42页 |
3.1.2 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 | 第42页 |
3.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 第42-46页 |
3.2.1 使用普通话提高语言的接受力 | 第43页 |
3.2.2 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 第43-45页 |
3.2.3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的形象感 | 第45-46页 |
3.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话语资源 | 第46-51页 |
3.3.1 运用传统语言彰显“中国气质” | 第46-47页 |
3.3.2 借鉴影视文化热门语言增加亲和力 | 第47-50页 |
3.3.3 吸收网络流行话语体现时代感 | 第50-51页 |
3.4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话语需求 | 第51-54页 |
3.4.1 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关切点 | 第51-52页 |
3.4.2 把握受众的接受水平和接受语境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现状调查 | 第60-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