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1-12页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融资的历史背景及演变 | 第13-19页 |
2.1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 | 第13页 |
2.2 第二阶段(1979年-1991年) | 第13-15页 |
2.3 第三阶段(1992年-2008年) | 第15-17页 |
2.4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3.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 | 第19页 |
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可估量 | 第19-20页 |
3.3 融资模式相对单一,新型融资模式运用不足 | 第20-22页 |
3.4 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乱象丛生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我国融资模式现状的形成 | 第24-28页 |
4.1 财政体制方面 | 第24-25页 |
4.2 政府管理体制方面 | 第25-26页 |
4.2.1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 第25-26页 |
4.2.2 政府考核机制原因 | 第26页 |
4.3 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 第26-28页 |
4.3.1 地方性项目投资决策缺乏制度化的法律监督 | 第26页 |
4.3.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缺乏相应法律规范 | 第26-27页 |
4.3.3 地方投融资平台缺乏长远的偿债机制 | 第27页 |
4.3.4 地方政府缺乏融资信息披露机制 | 第27-28页 |
第五章 化解地方债的法律对策 | 第28-38页 |
5.1 通过法律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体制 | 第28-30页 |
5.1.1 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地方财政责任硬约束 | 第28-29页 |
5.1.2 修改《预算法》,提倡分税制改革 | 第29-30页 |
5.2 完善我国政府管理体制 | 第30-34页 |
5.2.1 制定《公务法人法》与控制地方“收入公债” | 第30-31页 |
5.2.2 制定《公共债务法》,构建地方债的全方位法律监控 | 第31-34页 |
5.3 完善地方债置换的融资模式 | 第34-35页 |
5.4 发展公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 第35-38页 |
5.4.1 BT等融资模式 | 第35-36页 |
5.4.2 PPP管理模式 | 第36-3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