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一)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 第9页 |
| (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是英语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9页 |
| (三)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是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关键 | 第9-10页 |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页 |
| (一)课堂教学 | 第1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一)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二)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 | 第11-14页 |
| (三)关于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5-16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山西省F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 第18-24页 |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第18页 |
| (一)调查目的 | 第18页 |
| (二)调查对象 | 第18页 |
| 二、现状分析 | 第18-24页 |
| (一)师生关系 | 第18-20页 |
| (二)课堂准备 | 第20页 |
| (三)课堂组织管理 | 第20-23页 |
| (四)课堂检测与评价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山西省F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 一、师生关系疏远 | 第24-25页 |
|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仍占主导地位 | 第24页 |
| (二)学生心理问题不受重视 | 第24-25页 |
| (三)家长对英语重视度不够 | 第25页 |
| (四)学生学习态度普遍消极 | 第25页 |
| 二、教师课前准备囿于传统模式 | 第25-26页 |
| (一)教材准备脱离实际课堂教学 | 第25-26页 |
| (二)学生了解工作不够全面深入 | 第26页 |
| (三)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过于单一 | 第26页 |
| 三、课堂组织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 第26-27页 |
| (一)课堂秩序混乱 | 第26-27页 |
| (二)课堂互动方式单一 | 第27页 |
| (三)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 | 第27页 |
| 四、课堂检测与评价不够到位 | 第27-30页 |
| (一)课堂检测安排不合理 | 第28页 |
| (二)教师缺乏课堂检测设计的技能 | 第28页 |
| (三)课堂评价不够客观公正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山西省F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0-36页 |
| 一、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 | 第30-31页 |
| (一)传统教学观念深入人心 | 第30页 |
| (二)学校规模扩大导致教师精力有限 | 第30-31页 |
| (三)家长们对英语学科的认识不足 | 第31页 |
| 二、教师的课前备课工作不够充分 | 第31-33页 |
| (一)教师的教材使用方法缺乏创新 | 第32页 |
| (二)师资力量短缺 | 第32页 |
| (三)应试教育目的性过强 | 第32-33页 |
| 三、教师缺乏过硬的课堂管理组织能力 | 第33-34页 |
| (一)课堂管理受大班额教学影响 | 第33页 |
| (二)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 第33-34页 |
| (三)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 | 第34页 |
| 四、课堂教学检测评价标准不清晰 | 第34-36页 |
| (一)英语课堂检测长期不受重视 | 第34页 |
| (二)教师对课堂检测的认识不够深刻 | 第34页 |
| (三)教师缺乏评价技术与方法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提高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 第36-42页 |
| 一、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 第36-37页 |
| (一)努力改善师生关系 | 第36页 |
| (二)重视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 第36-37页 |
| (三)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 第37页 |
| 二、提高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重视程度 | 第37-38页 |
|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 第37页 |
| (二)针对性了解学生 | 第37-38页 |
| (三)有效使用课程资源 | 第38页 |
| 三、加强校际教师交流,探讨合理的课堂组织管理经验 | 第38-39页 |
| (一)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 第38页 |
| (二)打通教师行业交流渠道 | 第38-39页 |
|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娱乐活动 | 第39页 |
| 四、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课堂检评体系 | 第39-42页 |
| (一)明确课堂评价与检测的作用 | 第39-40页 |
| (二)建立课堂检测机制 | 第40页 |
| (三)课堂检测和评价标准细则化 | 第40-42页 |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附录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4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