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走行部分论文

阿里山森铁观光车转向架选型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4页
    1.2 径向转向架的基本原理及分类第14-18页
    1.3 径向转向架发展概况第18-23页
        1.3.1 国内外自导向径向转向架概况第18-21页
        1.3.2 国内外迫导向径向转向架概况第21-23页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23-24页
第2章 转向架技术方案选型研究第24-31页
    2.1 柔性定位转向架第24-25页
    2.2 自导向径向转向架第25页
    2.3 迫导向径向转向架第25-26页
    2.4 三种转向架对比分析第26-30页
        2.4.1 三种径向转向架动力学性能对比第27-29页
        2.4.2 转向架方案选型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转向架总体技术方案研究第31-40页
    3.1 转向架的设计要求及主要结构特点第31-32页
        3.1.1 转向架的设计要求第31页
        3.1.2 转向架的主要结构特点第31-32页
    3.2 转向架的主要技术参数第32页
    3.3 转向架的结构设计第32-35页
        3.3.1 构架第33-34页
        3.3.2 轮对轴箱定位装置第34-35页
        3.3.3 基础制动装置第35页
    3.4 迫导向径向机构的设计第35-39页
        3.4.1 导向增益第36-37页
        3.4.2 迫导向机构的组成第37-38页
        3.4.3 迫导向机构安装位置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第40-51页
    4.1 模型前处理第40-42页
        4.1.1 基本假设第40页
        4.1.2 非线性关系的处理第40-42页
    4.2 迫导向径向机构的简化第42-46页
        4.2.1 分析方法及基本假设第43页
        4.2.2 等效铰接接头刚度的推导第43-45页
        4.2.3 等效间隙的推导第45-46页
    4.3 车辆动力学模型第46-48页
    4.4 迫导向机构径向杆校核第48-50页
        4.4.1 车体连杆及轴箱连杆校核第48-49页
        4.4.2 中间杠杆校核第49-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车辆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第51-70页
    5.1 动力学性能评价原理第51-53页
        5.1.1 直线稳定性第51-52页
        5.1.2 运行平稳性第52-53页
        5.1.3 曲线通过性能第53页
    5.2 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第53-56页
        5.2.1 轮轨横向力第53-54页
        5.2.2 轮轴横向力第54页
        5.2.3 脱轨系数第54-55页
        5.2.4 轮重减载率第55页
        5.2.5 倾覆系数第55页
        5.2.6 柔度系数第55-56页
        5.2.7 运行平稳性第56页
    5.3 车轮踏面选型研究第56-60页
        5.3.1 原型踏面与LM型踏面简介第56-57页
        5.3.2 原型踏面与LM型踏面曲线通过理论分析第57-58页
        5.3.3 原型踏面与LM型踏面动力学性能比较第58-60页
    5.4 转向架参数优化第60-69页
        5.4.1 一系悬挂纵向定位刚度第61-63页
        5.4.2 一系悬挂横向定位刚度第63-65页
        5.4.3 一系悬挂液压减振器横向阻尼第65-66页
        5.4.4 一系悬挂液压减振器垂向阻尼第66页
        5.4.5 迫导向机构的实际导向增益第66-68页
        5.4.6 参数优化结果第68-69页
    5.5 本章小节第69-70页
第6章 车辆动力学性能预测第70-81页
    6.1 车辆直线运行稳定性预测第70-71页
    6.2 车辆运行平稳性预测第71-72页
    6.3 车辆运行安全性预测第72-77页
        6.3.1 直线运行安全性第72-74页
        6.3.2 曲线运行安全性第74-76页
        6.3.3 车辆的柔度系数第76-77页
    6.4 迫导向机构对车辆运行性能影响的预测第77-80页
        6.4.1 铰接间隙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7-78页
        6.4.2 铰接径向刚度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8-80页
    6.5 本章小节第80-81页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任务后对比性形式聚焦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生物质成型机辊轴式环模磨损分析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