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导论 | 第7-23页 |
| (一) 问题提出 | 第7-8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 (四) 概念界定 | 第18-23页 |
| 一、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三)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四) 研究工具 | 第25-27页 |
| (五)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27-29页 |
| 二、对话教学视域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理论阐释 | 第29-37页 |
| (一) 课堂理答与教学对话的关联性 | 第29-31页 |
| (二) 对话教学视域下的教师课堂理答的特征 | 第31-33页 |
| (三) 对话教学视域下的教师课堂理答的过程 | 第33-37页 |
| 三、Z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特点分析 | 第37-47页 |
| (一) Z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总体特点 | 第37-38页 |
| (二) Z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38-42页 |
| (三) Z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案例分析 | 第42-47页 |
| 四、Z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运用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9页 |
| (一) Z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运用特点 | 第47-55页 |
| (二) Z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55-59页 |
| 五、从理答走向对话的实现策略 | 第59-65页 |
| (一) 理答理念的转变:观念的改变与对话艺术的提高 | 第59-60页 |
| (二) 理答目的从灌输到交流:对话目的的回归 | 第60-61页 |
| (三) 理答内容从封闭到开放:对预设性理答的合理利用 | 第61-62页 |
| (四) 理答实施从制导到生成:对主体间性的永恒追求 | 第62页 |
| (五) 理答结果从单一到多元:学生思维发展的实现 | 第62-63页 |
| (六) 理答环境从专制到和谐:对话氛围的营造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附录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