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2.1 情绪智力 | 第16-19页 |
2.1.1 情绪智力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情绪智力的理论模型结构 | 第17-18页 |
2.1.3 情绪智力的测量 | 第18-19页 |
2.2 积极组织行为 | 第19-22页 |
2.2.1 积极组织行为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2 积极组织行为的概念与相似概念的比较 | 第20-21页 |
2.2.3 积极组织行为的结构与测量 | 第21-22页 |
2.3 自尊 | 第22-24页 |
2.3.1 自尊的概念 | 第22页 |
2.3.2 内隐自尊的概念 | 第22-23页 |
2.3.3 自尊的测量 | 第23页 |
2.3.4 内隐自尊的测量 | 第23-24页 |
2.4 组织自尊 | 第24-26页 |
2.4.1 组织自尊的概念 | 第24-25页 |
2.4.2 组织内隐自尊的概念 | 第25页 |
2.4.3 组织自尊的测量 | 第25页 |
2.4.4 组织内隐自尊的测量 | 第25-26页 |
2.5 情绪智力、积极组织行为、自尊和组织自尊的关系 | 第26-30页 |
2.5.1 情绪智力与积极组织行为的关系 | 第26-27页 |
2.5.2 情绪智力与自尊的关系 | 第27-28页 |
2.5.3 自尊与积极组织行为的关系 | 第28页 |
2.5.4 情绪智力与组织自尊的关系 | 第28-29页 |
2.5.5 组织自尊与积极组织行为的关系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研究构想与预调查 | 第30-41页 |
3.1 总的研究构想 | 第30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0-34页 |
3.2.1 研究一的假设 | 第30-32页 |
3.2.2 研究二的假设 | 第32-34页 |
3.3 总的研究路径 | 第34-35页 |
3.4 预调查与问卷检验 | 第35-41页 |
3.4.1 预调查的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4.2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3.4.3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3.4.4 预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36-40页 |
3.4.5 预调查问卷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研究一:情绪智力对积极组织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41-6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4.2 理论框架 | 第41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41-42页 |
4.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2页 |
4.5 研究过程 | 第42-44页 |
4.6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44-45页 |
4.6.1 情绪智力量表 | 第44页 |
4.6.2 积极组织行为量表 | 第44页 |
4.6.3 自尊量表 | 第44页 |
4.6.4 组织自尊量表 | 第44-45页 |
4.6.5 各量表信度 | 第45页 |
4.7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5页 |
4.8 结果与分析 | 第45-57页 |
4.8.1 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组织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 | 第45-49页 |
4.8.2 情绪智力与自尊、组织自尊和积极组织行为的关系 | 第49-52页 |
4.8.3 自尊对情绪智力和积极组织行为的中介作用 | 第52-54页 |
4.8.4 组织自尊对情绪智力和积极组织行为的中介作用 | 第54-56页 |
4.8.5 多重中介作用机制 | 第56-57页 |
4.9 研究讨论 | 第57-63页 |
4.9.1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57-60页 |
4.9.2 情绪智力与积极组织行为的关系 | 第60-61页 |
4.9.3 情绪智力和自尊的关系 | 第61页 |
4.9.4 情绪智力和组织自尊的关系 | 第61-62页 |
4.9.5 自尊的中介作用机制 | 第62页 |
4.9.6 组织自尊的中介作用机制 | 第62-63页 |
4.9.7 自尊、组织自尊在情绪智力与积极组织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 | 第63页 |
4.10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研究二:内隐自尊与组织内隐自尊的关系研究 | 第65-76页 |
5.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65-66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65页 |
5.1.2 研究内容 | 第65-66页 |
5.2 研究理论框架 | 第66页 |
5.3 研究工具 | 第66-69页 |
5.3.1 内隐自尊测量程序 | 第66-68页 |
5.3.2 组织内隐自尊测量程序 | 第68-69页 |
5.4 研究方法 | 第69-70页 |
5.4.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9页 |
5.4.2 访谈法 | 第69-70页 |
5.5 研究对象 | 第70页 |
5.6 研究过程 | 第70-71页 |
5.7 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5.7.1 数据的预处理 | 第71页 |
5.7.2 数据分析 | 第71-73页 |
5.8 研究讨论 | 第73-75页 |
5.8.1 内隐效应分析 | 第73-74页 |
5.8.2 自尊、内隐自尊、组织自尊和组织内隐自尊的关系 | 第74页 |
5.8.3 内隐自尊、组织内隐自尊在情绪智力与积极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74-75页 |
5.9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6页 |
6.2 管理实践启示 | 第76-78页 |
6.3 研究创新 | 第78-79页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附录一 预调查问卷 | 第90-95页 |
附录二 正式调查问卷 | 第95-100页 |
附录三 SC-IAT内隐自尊指导语 | 第100-101页 |
附录四 SC-IAT组织内隐自尊指导语 | 第101-102页 |
附录五 组织内隐自尊访谈提纲 | 第102-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