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31页 |
2.1 内隐追随 | 第16-23页 |
2.1.1 内隐追随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1.2 内隐追随的概念 | 第17-19页 |
2.1.3 内隐追随的结构及测量 | 第19-23页 |
2.1.4 内隐追随的相关研究 | 第23页 |
2.2 建言行为 | 第23-27页 |
2.2.1 建言行为的概念 | 第24-25页 |
2.2.2 建言行为的结构与测量 | 第25-26页 |
2.2.3 建言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3 领导支持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2.3.1 领导支持的概念 | 第27-28页 |
2.3.2 领导支持的测量 | 第28页 |
2.4 辱虐管理 | 第28-31页 |
2.4.1 辱虐管理的概念 | 第29-30页 |
2.4.2 辱虐管理的测量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研究总体设计 | 第31-37页 |
3.1 研究构想 | 第31页 |
3.2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31-36页 |
3.2.1 内隐追随的内容结构 | 第31-32页 |
3.2.2 内隐追随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研究 | 第32-33页 |
3.2.3 领导者的内隐追随与员工的建言行为的关系 | 第33-34页 |
3.2.4 领导支持的中介作用 | 第34-35页 |
3.2.5 辱虐管理的中介作用 | 第35-36页 |
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内隐追随结构的探索研究 | 第37-5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4.3 预测问卷的编制 | 第37-39页 |
4.3.1 条目收集及流程 | 第37-39页 |
4.3.2 条目归类和频次分析 | 第39页 |
4.3.3 编制初始问卷 | 第39页 |
4.4 初始问卷的试测 | 第39-43页 |
4.4.1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4.4.2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9-40页 |
4.4.3 项目分析 | 第40-41页 |
4.4.4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4.5 内隐追随正式量表的验证 | 第43-49页 |
4.5.1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4.5.2 信度分析 | 第47页 |
4.5.3 效度分析 | 第47-49页 |
4.6 分析与讨论 | 第49-52页 |
4.6.1 内隐追随的内容结构 | 第49-52页 |
4.7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内隐追随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研究 | 第53-6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53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53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54-59页 |
5.4.1 性别差异检验 | 第54-55页 |
5.4.2 年龄差异检验 | 第55-56页 |
5.4.3 受教育程度 | 第56-57页 |
5.4.4 所从事行业 | 第57页 |
5.4.5 工龄 | 第57-58页 |
5.4.6 职位 | 第58-59页 |
5.5 分析与讨论 | 第59-60页 |
5.6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领导者内隐追随与员工建言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61-76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61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61-62页 |
6.3 研究对象 | 第62页 |
6.4 测量工具 | 第62-63页 |
6.5 统计分析 | 第63-64页 |
6.6 研究结果 | 第64-74页 |
6.6.0 测量问卷的质量分析 | 第64-67页 |
6.6.1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67-68页 |
6.6.2 领导者内隐追随对员工建言行为的主效应分析 | 第68-69页 |
6.6.3 领导支持在领导者追随原型和员工建言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 第69-70页 |
6.6.4 辱虐管理在领导者追随反原型与员工建言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 第70-72页 |
6.6.5 领导支持、辱虐管理在内隐追随与建言行为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 第72-74页 |
6.7 分析与讨论 | 第74-76页 |
6.7.1 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 | 第74页 |
6.7.2 领导支持在领导者追随原型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74-75页 |
6.7.3 辱虐管理在领导者追随反原型与员工建言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7.2 启示与创新 | 第77-78页 |
7.2.1 启示 | 第77-78页 |
7.2.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8页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8-80页 |
7.3.1 不足 | 第79页 |
7.3.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 | 第87-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