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修辞理论视角下的《文则》修辞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文则》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二)《文则》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页 |
(三)《文则》版本 | 第14-15页 |
三、研究意义和发展空间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二)共时历时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则》简介 | 第16-20页 |
一、作者简介和写作动机 | 第16-17页 |
(一)作者简介 | 第16页 |
(二)写作目的 | 第16-17页 |
二、《文则》的体例 | 第17-19页 |
三、学界对《文则》的评价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文则》的修辞理论 | 第20-31页 |
一、《文则》内容的一般性描述 | 第20-22页 |
(一)对象明确 | 第20-21页 |
(二)修辞理论和原则 | 第2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文则》的修辞学体系 | 第22-31页 |
(一)消极修辞 | 第22-29页 |
(二)积极修辞 | 第29页 |
(三)文体风格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文则》的“辞意”观描述 | 第31-40页 |
一、《文则》的“辞”和“意” | 第31-33页 |
(一)“辞”的涵义 | 第31-32页 |
(二)“辞”在《文则》中的涵义 | 第32页 |
(三)“意”的涵义 | 第32页 |
(四)“意”在《文则》中的涵义 | 第32-33页 |
二、《文则》的“辞意”观形成脉络 | 第33-35页 |
(一)“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文质”观 | 第34-35页 |
(二)“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言意”观 | 第35页 |
三、“辞意”观在《文则》修辞体系中的地位 | 第35-40页 |
(一)“辞以意为主”的重要性 | 第36页 |
(二)“辞”和“意”的辩证关系 | 第36-38页 |
(三)“文辞”以“蓄意”为主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文则》“辞意”观的现代解析 | 第40-47页 |
一、现代修辞理论中的“形式与内容” | 第40-41页 |
二、《文则》修辞理论中的“形式与内容” | 第41-47页 |
(一)词法中的“形式和内容” | 第41-42页 |
(二)句法中的“形式和内容” | 第42-44页 |
(三)辞格中的“形式和内容”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