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子到释子--论刘勰的写作生涯及思想转变的轨迹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蓄素以弸中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刘勰身世考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十年寓居生活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灭惑论》的写作锋芒与佛学素养 | 第17-21页 |
第二章 独善以垂文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儒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 第21-25页 |
一、 树德建言 | 第21-23页 |
二、 原道与征圣、宗经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 第25-35页 |
一、 佛学对《文心雕龙》体例结构的影响 | 第25-31页 |
(一) 佛教成实学的影响 | 第26-28页 |
(二) 佛教因明学的影响 | 第28-31页 |
二、 佛学对《文心雕龙》逻辑思维的影响 | 第31-35页 |
(一) 般若性空 | 第31-33页 |
(二) 唯务折衷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奉时以骋绩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政治生涯与文秘写作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文章观念与写作思想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实用文写作研究成果 | 第40-44页 |
一、 公文类文体 | 第41-42页 |
二、 事务类文体 | 第42页 |
三、 祭告类文体 | 第42-43页 |
四、 叙论类文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燔发以入空门 | 第44-58页 |
第一节 刘勰燔发的历史背景 | 第44-46页 |
第二节 佛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46-49页 |
第三节 维摩诘式的人生追求 | 第49-53页 |
第四节 佛学思想的终极升华 | 第53-58页 |
第五章 刘勰的人生事业对后世的启示意义 | 第58-66页 |
第一节 刘勰写作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58-62页 |
第二节 刘勰社会人生追求及其启示 | 第62-66页 |
一、 奋发有为,奉献社会 | 第62-63页 |
二、 追求超脱,自我完善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