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氨基甲酸乙酯概述 | 第8页 |
| ·发酵饮料酒中 EC 的形成机理 | 第8-10页 |
| ·尿素途径 | 第9页 |
| ·氰化物途径 | 第9页 |
| ·氨甲酰磷酸反应途径 | 第9-10页 |
| ·添加剂反应产生的 EC | 第10页 |
| ·中国黄酒中面临的 EC 问题 | 第10-11页 |
| ·黄酒中 EC 含量的主要控制策略 | 第11-14页 |
| ·低产尿素菌种的选育途径 | 第12页 |
| ·酸性脲酶途径 | 第12-13页 |
| ·EC 降解酶途径 | 第13-14页 |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 ·菌种来源 | 第16页 |
| ·培养基 | 第16页 |
|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7页 |
| ·主要方法 | 第17-22页 |
| ·脲酶和 EC 降解酶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 ·脲酶和 EC 降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18页 |
| ·培养方法和酶液的制备 | 第18页 |
| ·菌种鉴定 | 第18-19页 |
| ·摇瓶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19-20页 |
| ·菌株所产酶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 ·酶的底物特异性的测定 | 第20页 |
| ·酸性脲酶和 EC 降解酶酶学性质 | 第20-21页 |
| ·Providencia sp. JNB815 所产酶在黄酒中应用效果初探 | 第21页 |
| ·Providencia sp. JNB815 酸性脲酶基因的获取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2-45页 |
| ·脲酶和 EC 降解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22-25页 |
| ·摇瓶富集培养 | 第22页 |
| ·初筛平板培养基分离纯化 | 第22页 |
| ·复筛确定最优的菌株 | 第22-23页 |
| ·菌株 A1 的鉴定 | 第23-25页 |
| ·Providencia sp. JNB815 的发酵产酶条件优化 | 第25-32页 |
| ·种龄的确定 | 第25-26页 |
| ·碳源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氮源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底物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初始 pH 值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 第29-30页 |
| ·金属离子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 第30-32页 |
| ·酶的分离纯化 | 第32-35页 |
| ·硫酸铵盐析结果 | 第32页 |
| ·DEAE 离子交换层析 | 第32-33页 |
| ·Superdex 200 凝胶层析 | 第33页 |
| ·SDS-PAGE 验证各步骤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33-35页 |
| ·酶的底物特异性 | 第35页 |
| ·菌株所产酶的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35-38页 |
| ·酶的最适 pH 值 | 第35-36页 |
| ·酶的 pH 稳定性 | 第36页 |
| ·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 第36-37页 |
| ·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37页 |
| ·酶的乙醇耐受性 | 第37-38页 |
| ·酶的动力学参数 Km和 Vmax的测定 | 第38页 |
| ·酶在黄酒中应用效果初探 | 第38-40页 |
| ·酶在黄酒中对尿素的的去除能力 | 第38-39页 |
| ·酶在黄酒中对 EC 的去除能力 | 第39-40页 |
| ·酶处理对黄酒中风味物质的影响 | 第40页 |
| ·Providencia sp. JNB815 脲酶基因的获取 | 第40-45页 |
| ·兼并引物扩增 UreC 部分保守片段 | 第41-42页 |
| ·脲酶全基因的获取 | 第42-43页 |
| ·脲酶基因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 展望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 | 第52-56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 标准曲线 | 第53-54页 |
| 脲酶全基因序列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