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107页 |
一、略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思潮及其离合关系 | 第21-40页 |
(一) 自由主义思潮 | 第22-26页 |
(二)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第26-32页 |
(三) 激进主义思潮 | 第32-35页 |
(四) 三大文化思潮的离合异同 | 第35-40页 |
二、三大思潮及互动关系的学术史 | 第40-94页 |
(一)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 第40-60页 |
(二) 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 第60-75页 |
(三) 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 第75-94页 |
三、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点 | 第94-107页 |
(一) 课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94-96页 |
(二) 研究基本框架 | 第96-105页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105-107页 |
第二章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 第107-199页 |
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演变格局 | 第108-132页 |
(一) 学理渊源:西化自由主义与本土自由主义 | 第109-115页 |
(二) 问题领域:经济自由主义的欠缺与政治自由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的凸现 | 第115-122页 |
(三) 问政方式:介入型、组党型、议政型与疏离型 | 第122-128页 |
(四) 近代自由主义的演变格局 | 第128-132页 |
二、近代中国政治自由主义的发展轨迹与演进形态-以近代自由主义的三份标志性文本为重点 | 第132-153页 |
(一) 政治自由:自由主义者的“共同关怀” | 第134-138页 |
(二) 个体、结社与组党:近代政治自由主义的组织化路径 | 第138-142页 |
(三) 学理、理念与政纲:政治自由主义的话语转换 | 第142-147页 |
(四) 市场、社会与政府:转向政府干预与社会公正 | 第147-149页 |
(五) 启蒙与政治之间:近代自由主义的演进形态 | 第149-153页 |
三、近代中国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声与变调 | 第153-173页 |
(一) 严复、梁启超等人倡导经济自由主义 | 第155-159页 |
(二) 民国时期的“新自由主义”与“统制经济”思想 | 第159-169页 |
(三) 经济自由主义从“发声”到“变调”的原因分析 | 第169-173页 |
四、从胡适到殷海光: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趋“新”与返“古” | 第173-199页 |
(一) 思想接力:“五四之父”与“五四之子” | 第175-180页 |
(二) 政治自由:诉诸内心“容忍”与争之外部保障 | 第180-184页 |
(三) 经济自由: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 | 第184-189页 |
(四) 思想自由:浅显激越与深切理性 | 第189-193页 |
(五) 伦理自由:个人主义与道德价值 | 第193-199页 |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 | 第199-274页 |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两次转向 | 第199-226页 |
(一) 作为世界性文化现象的文化保守主义 | 第200-202页 |
(二) 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心态 | 第202-205页 |
(三) 从“三世进化史观”到“文化三路向说”:由外向内的转向 | 第205-218页 |
(四) 从“文化三路向说”到“三统”之说:由内向外的转向 | 第218-224页 |
(五) 两次转向的基本背景 | 第224-226页 |
二、三份宣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典型文本 | 第226-245页 |
(一) 文化保守主义的三份宣言 | 第227-232页 |
(二) 三份宣言所体现的相似文化主张 | 第232-238页 |
(三) 三份文化体现出的时代性“变异” | 第238-245页 |
三、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西比较的典型范式:西方物质——“中国精神”比较模式辨析 | 第245-261页 |
(一) 保守主义的中西比较观 | 第246-253页 |
(二) 来自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的批评 | 第253-259页 |
(三) 超越“西方物质——中国精神”比较模式 | 第259-261页 |
四、五四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 | 第261-274页 |
(一) 五四时期的激进反传统主义 | 第262-266页 |
(二) 五四启蒙中的激进主义并非全盘反传统 | 第266-270页 |
(三) 一种深刻的片面 | 第270-274页 |
第四章 三大思潮的“共同框架”与“重叠共识” | 第274-372页 |
一、戊戌思潮: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的共同源头 | 第274-298页 |
(一) 自由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并进行引申解读始于维新思潮 | 第276-284页 |
(二) 文化保守主义从戊戌思潮开始定型与清晰起来 | 第284-292页 |
(三) 激进主义也是从戊戌思潮开始的 | 第292-298页 |
二、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 | 第298-317页 |
(一) 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共同观念” | 第300-307页 |
(二) 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的不同表达 | 第307-313页 |
(三) 民族主义的三种次元类型 | 第313-317页 |
三、现代性构建:现代三大思潮的共同主题 | 第317-338页 |
(一) 三大思潮均为赞成现代取向的“现代”思潮 | 第319-327页 |
(二) 三大思潮对现代性诉求的表达有所区隔 | 第327-335页 |
(三) 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是从“前现代”、“后现代”的角度反省现代性 | 第335-338页 |
四、社会主义:现代中国三大思潮的共同取向 | 第338-363页 |
(一) 自由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 第340-349页 |
(二) 激进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更天然的亲缘关系 | 第349-354页 |
(三) 文化保守主义者以“大同”思想附会现代社会主义 | 第354-358页 |
(四) 三大思潮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同有异 | 第358-363页 |
五、民族复兴:现代三大思潮的共同梦想 | 第363-372页 |
(一)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民族复兴梦想 | 第364-366页 |
(二) 在民族复兴观念生成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发挥了关键作用 | 第366-368页 |
(三) 革命者强调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 第368-372页 |
第五章 三大思潮的个性特色及相互转换 | 第372-480页 |
一、话语系统的区隔:以三大思潮对五四启蒙的话语阐释为例 | 第372-403页 |
(一) 激进主义的“五四革命话语诠释系统” | 第374-384页 |
(二) 自由主义者的“五四启蒙话语诠释系统” | 第384-392页 |
(三) 文化保守主义的“返本开新”话语与“文化断裂”话语 | 第392-403页 |
二、观念建构的差异:以胡适、陈独秀与梁漱溟对建设现代国家的不同设计为重点 | 第403-433页 |
(一) 以民族主义建设现代国家是三大思潮代表人物的政治共识 | 第404-414页 |
(二) 胡适、陈独秀与梁漱溟对宪政民主的不同设计 | 第414-422页 |
(三) 三大思潮对现代国家建设的路径有着不同的思考 | 第422-430页 |
(四) 分别从个性解放、改造社会组织与国家政权更替入手 | 第430-433页 |
三、文化心态的不同:从学人自述解读三大思潮代表人物内心世界 | 第433-455页 |
(一) 三大思潮代表人物的苦难意识 | 第435-442页 |
(二) 对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的思考 | 第442-450页 |
(三) 文化选择上的矛盾心态 | 第450-455页 |
四、和谐语境之下的回眸——对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之关系的再认识 | 第455-480页 |
(一) 激进与保守的“并生系统” | 第456-466页 |
(二) 激进与保守之间的“中间地带” | 第466-471页 |
(三) 激进与保守的调适转换 | 第471-476页 |
(四) 激进与保守的“互为支持” | 第476-480页 |
结语 | 第480-4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84-486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其他相关论文 | 第486-489页 |
致谢 | 第489-4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