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留守大学生的留守经历研究--以湖南C大学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32页 |
|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 ·文献回顾 | 第8-18页 |
| ·国外留守儿童研究 | 第8-11页 |
| ·国内留守儿童研究 | 第11-15页 |
| ·曾留守大学生研究 | 第15-16页 |
| ·对已有文献的书评 | 第16-18页 |
| ·理论视角及可操作性 | 第18-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研究过程 | 第26-32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6-27页 |
| ·调查点和访谈对象介绍 | 第27-28页 |
| ·资料收集 | 第28-30页 |
| ·资料分析 | 第30-31页 |
| ·研究结果的推广度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留守微系统:家庭、学校和村庄 | 第32-44页 |
| ·家庭:残缺的温暖 | 第32-39页 |
| ·离别之伤:缺失的开始 | 第32-33页 |
| ·沟通机会:让我很受用 | 第33-35页 |
| ·再读父母:他们为我们 | 第35-36页 |
| ·铭记在心:感谢监护人 | 第36-38页 |
| ·不得不提:其他的亲属 | 第38-39页 |
| ·学校:老师的关怀 | 第39-40页 |
| ·村庄:同辈的影响 | 第40-44页 |
| ·亲密伙伴 | 第40-42页 |
| ·兄弟姊妹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留守的世界:生活、学习和情感 | 第44-60页 |
| ·生活:"独立和委屈" | 第44-48页 |
| ·生活料理:只有多靠自己 | 第44-47页 |
| ·委屈事件:那时想到他/她 | 第47-48页 |
| ·学习:"努力也曲折" | 第48-50页 |
| ·最初的学习动力 | 第48-49页 |
| ·小贝的求学经历 | 第49-50页 |
| ·情感:"渴望而理性" | 第50-55页 |
| ·聚少离多:我很思念父母 | 第50-52页 |
| ·暗恋故事:青春期的插曲 | 第52-55页 |
| ·对于未来:我有话要说 | 第55-60页 |
| ·为了父母,为了更好的生活 | 第55-56页 |
| ·把子女带在身边 | 第56-57页 |
| ·希望政府和社会帮助 | 第57-60页 |
| 第四章 微系统对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 | 第60-65页 |
| ·家庭微系统内部作用模式变得复杂 | 第60-62页 |
| ·父母外出的生活事件 | 第60页 |
| ·家庭内部子系统的作用模式 | 第60-62页 |
| ·其他微系统的作用效果明显增强 | 第62-63页 |
| ·老师和同伴补位 | 第62-63页 |
| ·难以弥补的亲情 | 第63页 |
| ·留守近环境:影响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65-68页 |
|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 | 第65-67页 |
| ·考虑留守儿童的主观体验 | 第65-66页 |
| ·注重"经验"在时空上的延展 | 第66页 |
| ·鼓励留守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性 | 第66页 |
| ·为留守儿童提供多元角色体验 | 第66-67页 |
| ·反思与展望 | 第67-68页 |
| ·研究反思 | 第67页 |
|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1:知情同意书 | 第71-72页 |
| 附录2:访谈提纲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