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縮写名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 前言 | 第14-15页 |
2 近红外量子点合成 | 第15-21页 |
·窄带宽的近红外量子点 | 第15-18页 |
·Ⅱ型近红外量子点 | 第18-19页 |
·通过晶格错配应力调节的核壳型量子点 | 第19-21页 |
3 基于近红外量子点的荧光分析 | 第21-26页 |
·有机小分子、无机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21-23页 |
·生物大分子的测定 | 第23页 |
·细胞成像 | 第23-24页 |
·组织及活体成像 | 第24-26页 |
4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简介 | 第26-32页 |
·电致化学发光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电致化学发光特点 | 第27页 |
·电致化学发光试剂 | 第27-28页 |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行为研究 | 第28-30页 |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分析应用 | 第30-32页 |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发展趋势 | 第32页 |
5 近红外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研究概况 | 第32-37页 |
·近红外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行为研究 | 第32-36页 |
·量子点近红外电致化学发光分析应用 | 第36-37页 |
6 论文设计思想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水热法制备高质量Ⅱ型CdTe/CdSe核壳近红外量子点 | 第39-52页 |
1 前言 | 第39-40页 |
2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仪器 | 第4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CdTe量子点的合成 | 第41页 |
·Ⅱ型CdTe/CdSe核壳近红外量子点的合成及纯化 | 第41-42页 |
·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42-4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Ⅱ型CdTe/CdSe核壳近红外量子点的合成 | 第43页 |
·Ⅱ型CdTe/CdSe核壳近红外量子点的表征 | 第43-50页 |
5 结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微波辅助合成高发光、稳定、低毒CdTe/CdS@ZnS-SiO_2近红外量子点及其用于奶粉中Hg~(2+)的检测 | 第52-67页 |
1 前言 | 第52-53页 |
2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材料 | 第53页 |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水溶性CdTe/CdS近红外量子点的合成 | 第54页 |
·CdTe/CdS@ZnS-SiO_2近红外量子点的制备 | 第54-55页 |
·近红外荧光检测Hg~(2+) | 第55页 |
·选择性分析 | 第55页 |
·CdTe/CdS量子点与CdTe/CdS@ZnS-SiO_2量子点的细胞毒性比较 | 第55-56页 |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6-5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CdTe/CdS@ZnS-SiO_2近红外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第57-60页 |
·CdTe/CdS@ZnS-SiO_2近红外量子点与Hg~(2+)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60-64页 |
·其他金属离子对CdTe/CdS@ZnS-SiO_2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64页 |
·CdTe/CdS@ZnS-SiO_2量子点的细胞毒性 | 第64-65页 |
·CdTe/CdS@ZnS-SiO_2量子点用于奶粉中Hg~(2+)的检测 | 第65-66页 |
5 结论 | 第66-67页 |
第四章 CdTe/CdS/ZnS近红外量子点在裸金电极上的阴极电致化学发光 | 第67-78页 |
1 前言 | 第67-68页 |
2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68-69页 |
·材料 | 第68页 |
·主要仪器 | 第68-69页 |
3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水溶性CdTe/CdS近红外量子点的合成及纯化 | 第69页 |
·水溶性CdTe/CdS/ZnS近红外量子点的合成 | 第69页 |
·ECL及其ECL光谱的检测 | 第6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水溶性CdTe/CdS和CdTe/CdS/ZnS近红外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 第69-72页 |
·CdTe/CdS和CdTe/CdS/ZnS近红外量子点的ECL行为研究 | 第72-75页 |
·CdTe/CdS/ZnS近红外量子点的ECL光谱研究 | 第75-76页 |
·CdTe/CdS/ZnS近红外量子点的NECL机理研究 | 第76-77页 |
5 结论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基于纳米金/石墨烯和二氧化硅微球双重放大的量子点近红外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 第78-97页 |
1 前言 | 第78-80页 |
2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80-81页 |
·材料 | 第80页 |
·仪器 | 第80-8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81-84页 |
·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 | 第81页 |
·PDDA修饰石墨烯(PDDA-GN)的制备 | 第81页 |
·金纳米粒子-石墨烯杂合纳米材料(Au-GN)的制备 | 第81页 |
·量子点标记的SiO_2纳米微球(SiO_2-QD)的制备 | 第81-82页 |
·SiO_2-QD-Ab2和QD-nAb2纳米标签的制备 | 第82页 |
·NECL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82-83页 |
·电化学阻抗及ECL光谱测定 | 第83页 |
·NECL在标准缓冲溶液中的检测过程 | 第83-84页 |
·HIgG在血清样品中的检测 | 第84页 |
4 结果讨论 | 第84-96页 |
·Au-GN杂合纳米材料与SiO_2-QD-Ab2纳米标签的表征 | 第84-88页 |
·NECL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 第88-89页 |
·免疫传感器的ECL光谱及其检测窗口 | 第89-91页 |
·基于Au-GN杂合纳米材料和SiO_2纳米微球双重放大策略的NECL检测 | 第91-95页 |
·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95-96页 |
·人血清样品中HIgG的检测 | 第96页 |
5 结论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基于量子点和金纳米棒的近红外电致化学发光能量转移检测凝血酶 | 第97-112页 |
1 前言 | 第97-98页 |
2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98-99页 |
·材料 | 第98-99页 |
·仪器 | 第99页 |
3 实验方法 | 第99-101页 |
·CdTe/CdS小核厚壳近红外量子点的制备 | 第99页 |
·金纳米棒(AuNRs)的制备 | 第99-100页 |
·DNA-AuNRs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NERET体系的构建 | 第101页 |
·凝血酶的检测 | 第10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1页 |
·量子点和pDNA-AuNRs偶联物的表征 | 第101-105页 |
·NERET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其表征 | 第105-107页 |
·NERET传感体系ECL检测 | 第107-108页 |
·影响NERET猝灭效率的因素 | 第108-109页 |
·基于NERET传感体系检测凝血酶 | 第109-111页 |
·NERET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111页 |
5 结论 | 第111-112页 |
总结及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5页 |
附录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