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 引言 | 第8-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1页 |
二、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特点 | 第11-15页 |
(一) 教育理念的特点 | 第11-12页 |
(二) 教育目标的特点 | 第12-13页 |
(三) 教育方法的特点 | 第13页 |
(四) 教育评价的特点 | 第13-15页 |
三、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内容 | 第15-25页 |
(一) 习惯养成 | 第15-18页 |
1. 学习习惯 | 第15-16页 |
2. 生活习惯 | 第16-17页 |
3. 心理习惯 | 第17-18页 |
(二) 生活启蒙 | 第18-21页 |
1. 情感的生成 | 第18-19页 |
2. 道德的引领 | 第19-20页 |
3. 智慧的开启 | 第20-21页 |
(三) 理想塑造 | 第21-25页 |
1. 个人理想 | 第21-22页 |
2. 生活理想 | 第22-23页 |
3. 职业理想 | 第23-25页 |
四、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途径 | 第25-31页 |
(一) 家庭学校联系机构 | 第25-26页 |
1. 家长学校 | 第25页 |
2. 家长委员会 | 第25-26页 |
(二) 家访 | 第26-28页 |
1. 教师要明确责任 | 第26-27页 |
2. 精心选择家访时间 | 第27页 |
3. 讲究访谈艺术 | 第27-28页 |
(三) 家庭学校联系制度 | 第28-31页 |
1. 联系人制度 | 第28-29页 |
2. 沟通机制 | 第29页 |
3. 反馈机制 | 第29-31页 |
五、 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 重视人的因素 | 第31-32页 |
(二) 挖掘环境价值 | 第32-33页 |
(三) 注重多维性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