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 ·国内外汽车声品质研究状况 | 第15-23页 |
| ·国外汽车声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国内汽车声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国内外汽车声品质控制技术研究状况 | 第23-2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27-3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全文章节安排 | 第28-32页 |
| 第2章 车内噪声及声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 第32-46页 |
| ·汽车车内噪声 | 第32-34页 |
| ·发动机表面辐射噪声 | 第33-34页 |
| ·发动机的主要激振力 | 第34页 |
| ·听觉系统特性 | 第34-39页 |
| ·听阈 | 第35-36页 |
| ·听觉掩蔽效应 | 第36-37页 |
| ·特征频带 | 第37-39页 |
| ·心理声学客观参数计算模型 | 第39-43页 |
| ·响度 | 第39-40页 |
| ·尖锐度与音调度 | 第40-41页 |
| ·粗糙度与抖动度 | 第41-42页 |
| ·语音清晰度 | 第42-43页 |
| ·汽车声品质主观评价 | 第43-45页 |
| ·主观评价试验流程 | 第43-44页 |
| ·主观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3章 车内声品质 GA-BP 评价模型的建立及权重分析 | 第46-68页 |
| ·汽车声品质主客观评价试验 | 第47-52页 |
| ·声音样本采集 | 第47-48页 |
| ·主观评价试验 | 第48-50页 |
| ·主观评价数据检验 | 第50-51页 |
| ·主客观评价结果 | 第51-52页 |
| ·BP 神经网络 | 第52-56页 |
| ·BP 神经网络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 ·BP 学习算法 | 第54-56页 |
| ·GA-BP 神经网络 | 第56-59页 |
| ·遗传算法 | 第56-58页 |
| ·GA-BP 神经网络 | 第58-59页 |
| ·车内声品质 GA-BP 评价模型 | 第59-65页 |
| ·网络结构的确定 | 第59-60页 |
| ·GA 算法优化权值阈值 | 第60-62页 |
| ·BP 算法训练参数的设定 | 第62页 |
| ·模型训练及结果对比 | 第62-65页 |
| ·声品质客观评价参量权重分析 | 第65-67页 |
| ·权重分析 | 第65页 |
| ·模型重建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4章 虚拟车内声品质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8-92页 |
| ·传递路径合成方法基本原理 | 第68-70页 |
| ·整车传递路径合成模型 | 第70-71页 |
| ·空气传播噪声传递路径 | 第71-78页 |
| ·基于 m 序列的传递函数辨识方法 | 第72-74页 |
| ·仿真验证 | 第74页 |
| ·实验与对比分析 | 第74-78页 |
| ·结构传播噪声传递路径 | 第78-84页 |
| ·传递函数测量 | 第80-82页 |
| ·逆矩阵求解方法 | 第82-84页 |
| ·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合成结果 | 第84-88页 |
| ·各工况激励数据采集 | 第84-85页 |
| ·合成仿真结果 | 第85-88页 |
| ·虚拟车内声品质预测模型 | 第88-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第5章 车内声品质传递路径分析及修改仿真 | 第92-106页 |
| ·车内声品质分析 | 第92-93页 |
| ·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93-97页 |
| ·结构传递特性分析 | 第97-101页 |
| ·虚拟车内声品质修改仿真 | 第101-105页 |
| ·小结 | 第105-106页 |
| 第6章 车内声品质控制技术 | 第106-126页 |
| ·噪声控制策略研究 | 第106-110页 |
| ·主动控制策略 | 第106-107页 |
| ·被动控制策略 | 第107-110页 |
| ·车内声品质控制方案及应用 | 第110-120页 |
| ·车身悬置支架的隔振优化分析 | 第110-111页 |
| ·车身悬置支架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111-114页 |
| ·原车身后悬置支架分析 | 第114页 |
| ·原车身后悬置支架的优化方案 | 第114-115页 |
| ·改进后车身后悬置支架的优化分析 | 第115-120页 |
| ·车内声品质改善效果 | 第120-124页 |
| ·客观参数对比结果 | 第120-123页 |
| ·声品质对比结果 | 第123-124页 |
| ·小结 | 第124-126页 |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26-132页 |
|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26-12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30-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0-154页 |
| 致谢 | 第154-156页 |
| 摘要 | 第156-161页 |
| Abstract | 第161-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