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德水电站库区岩体结构评价方法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 ·岩体的各向异性、空间效应与尺寸效应 | 第18-21页 |
| ·岩体结构的模拟与应用 | 第21-25页 |
| ·岩质斜坡的结构稳定性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 第2章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30-43页 |
| ·地势条件 | 第30-32页 |
| ·地貌条件 | 第32-33页 |
| ·地层岩性 | 第33-37页 |
| ·构造地质 | 第37-39页 |
| ·断裂构造与地震 | 第37页 |
| ·褶皱构造 | 第37-39页 |
| ·气象水文条件 | 第39-42页 |
| ·气象 | 第39-40页 |
| ·水文 | 第40-42页 |
| ·植被条件 | 第42-43页 |
| 第3章 库区岩体结构特征 | 第43-70页 |
| ·裂隙岩体的结构特征 | 第43-55页 |
| ·结构特征 | 第43-45页 |
| ·三维裂隙网络模拟 | 第45-52页 |
| ·裂隙网络可视化技术 | 第52-55页 |
| ·龙街粉砂层结构特征 | 第55-59页 |
| ·马店河组堆积层结构特征 | 第59-64页 |
| ·红层结构特征 | 第64-66页 |
| ·强-全风化变质岩结构特征 | 第66-67页 |
| ·乌东德型广义岩体结构分类 | 第67-70页 |
| 第4章 岩体的尺寸效应与空间效应 | 第70-100页 |
| ·一维岩体参数的尺寸效应与空间效应 | 第71-81页 |
| ·传统 RQD 与广义 RQD | 第71-72页 |
| ·RQD 程序化计算方法 | 第72-73页 |
| ·RQD 空间效应 | 第73-75页 |
| ·RQD 最佳测线数量 | 第75-78页 |
| ·RQD 尺寸效应 | 第78-81页 |
| ·三维岩体参数的尺寸效应与空间效应 | 第81-90页 |
| ·岩体参数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下的 REV 差异 | 第82-84页 |
| ·裂隙参数计算 | 第84-88页 |
| ·考虑空间效应的 REV 计算 | 第88-90页 |
| ·一维与改进三维尺寸效应参数 REV 的建立 | 第90-100页 |
| ·LREV 的公式演化与计算 | 第92-97页 |
| ·CREV 的公式演化与计算 | 第97-100页 |
| 第5章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模式研究 | 第100-125页 |
| ·库区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特征 | 第100-107页 |
| ·新近堆积体 | 第100-101页 |
| ·古堆积体 | 第101-103页 |
| ·半固结岩体 | 第103-105页 |
| ·强-全风化岩体 | 第105-106页 |
| ·完整与较完整及强裂隙化岩体 | 第106-107页 |
| ·强裂隙化岩质斜坡最危险滑动面的搜索 | 第107-125页 |
| ·改进随机动力学法 | 第108-112页 |
| ·裂隙频率法 | 第112-115页 |
| ·Dijkstra 算法搜索法 | 第115-125页 |
| 第6章 岩体破坏后产生的次生灾害–泥石流的研究 | 第125-154页 |
| ·岩体结构与泥石流之间的关系 | 第125-128页 |
| ·泥石流敏感度计算 | 第128-144页 |
| ·组合赋权法 | 第129-133页 |
| ·可拓学 | 第133-134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34-138页 |
| ·敏感度计算 | 第138-144页 |
| ·近坝泥石流沟动力学分析计算 | 第144-154页 |
| ·能量守恒方法的引入 | 第144-147页 |
| ·能量守恒方法得到的工程地质认识 | 第147-149页 |
| ·近坝泥石流沟简述 | 第149-151页 |
| ·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151-15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54-157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4-156页 |
| ·主要建议 | 第156-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68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8-174页 |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