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Ⅰ 研究背景和方法 | 第13-45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概念界定及测量工具 | 第14-22页 |
·焦虑的界定及其本质 | 第14-17页 |
·状态焦虑的界定及测量 | 第17-22页 |
·状态焦虑理论 | 第22-29页 |
·状态焦虑结构方面的理论探讨 | 第22-26页 |
·状态焦虑的行为反应模式理论 | 第26页 |
·Bandura的效能期望理论 | 第26-27页 |
·不确定性理论 | 第27-28页 |
·(O|¨)hman的信息加工理论 | 第28-29页 |
·状态焦虑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29-31页 |
·状态焦虑的认知加工研究 | 第31-35页 |
·状态焦虑的注意偏向研究 | 第31-33页 |
·状态焦虑的判断、解释偏向研究 | 第33页 |
·状态焦虑的记忆偏向研究 | 第33-34页 |
·状态焦虑的认知加工效率研究 | 第34-35页 |
·教师焦虑研究 | 第35-39页 |
·教师焦虑的界定及测量 | 第35页 |
·教师焦虑的有关研究 | 第35-38页 |
·教师状态焦虑研究 | 第38-39页 |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 | 第39-42页 |
·以往相关研究的不足 | 第39-40页 |
·以往状态焦虑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40-42页 |
4 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42-45页 |
·研究思路 | 第42-44页 |
·研究内容 | 第44页 |
·研究假设 | 第44页 |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具体方法 | 第44-45页 |
Ⅱ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理论模型建构及其实证探讨 | 第45-69页 |
1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结构模型建构 | 第45-52页 |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研究程序 | 第45-46页 |
·教师状态焦虑概念界定 | 第46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初始结构模型建构 | 第46-50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结构模型的理论构想 | 第46-48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结构模型的专家评定效度 | 第48-50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结构模型的修订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页 |
2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理论模型的实证探讨 | 第52-69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问卷的编制 | 第52-58页 |
·研究目的 | 第52页 |
·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统计方法 | 第54页 |
·结果 | 第54-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页 |
·状态焦虑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8-69页 |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研究方法 | 第59-60页 |
·统计方法 | 第60页 |
·结果 | 第60-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Ⅲ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特点 | 第69-119页 |
1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69-80页 |
·研究目的 | 第69页 |
·研究对象 | 第69-70页 |
·研究材料 | 第7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70页 |
·结果 | 第70-78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问卷》常模的初步编制 | 第70-72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流行率分析 | 第72页 |
·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流行率分析 | 第72-73页 |
·不同学校类型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流行率分析 | 第73-74页 |
·不同年级组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流行率分析 | 第74-75页 |
·不同工作时长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流行率分析 | 第75-77页 |
·不同教学任务量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流行率分析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关于《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量表》 | 第78-79页 |
·关于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流行情况 | 第79-80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流行率在工作任务、日工作时长等方面的差异 | 第80页 |
·结论 | 第80页 |
2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特点 | 第80-119页 |
·研究目的 | 第81页 |
·研究对象 | 第81页 |
·研究材料 | 第81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81页 |
·结果 | 第81-112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总体状况 | 第81-82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性别差异 | 第82-83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教龄差异 | 第83-90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学校类型差异 | 第90-93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日工作时间长短差异 | 第93-103页 |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和未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状态焦虑上的差异 | 第103-104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学科差异 | 第104-106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 第106-112页 |
·讨论 | 第112-117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总体状况 | 第112-113页 |
·不同教龄段中小学教师在状态焦虑及其各因子上的特点 | 第113-114页 |
·不同学校类型、不同日工作时长、不同学科以及是否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教师在状态焦虑及其各因子水平上的特点 | 第114-116页 |
·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结婚的中小学教师在状态焦虑及其各因子水平上的特点 | 第116-117页 |
·结论 | 第117-119页 |
Ⅳ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相关研充 | 第119-159页 |
1 影响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工作事件研究 | 第119-147页 |
·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量表的编制 | 第119-131页 |
·研究目的 | 第120页 |
·研究对象 | 第120-121页 |
·研究材料 | 第121页 |
·研究程序 | 第121-122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22页 |
·结果 | 第122-129页 |
·讨论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31页 |
·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的发生特点 | 第131-147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页 |
·研究对象 | 第131-132页 |
·研究材料 | 第132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32页 |
·结果 | 第132-142页 |
·讨论 | 第142-146页 |
·结论 | 第146-147页 |
2 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水平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 | 第147-159页 |
·研究目的 | 第147页 |
·研究对象 | 第147-148页 |
·研究材料 | 第148-149页 |
·《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 | 第148页 |
·《A型行为问卷》 | 第148页 |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第148页 |
·《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量表》 | 第148-149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问卷》 | 第149页 |
·研究程序和数据统计方法 | 第149页 |
·结果 | 第149-156页 |
·人格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水平的中介变量 | 第149-155页 |
·社会支持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水平的调节变量 | 第155-156页 |
·讨论 | 第156-158页 |
·关于中小学教师不同人格倾向之间的关系 | 第156-157页 |
·关于中小学教师人格的不同维度与工作事件及状态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 | 第157页 |
·关于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之间的相关。 | 第157-158页 |
·关于社会支持在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水平中所起的作用 | 第158页 |
·结论 | 第158-159页 |
Ⅴ 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水平教师的认知加工特点研究 | 第159-178页 |
1 中小学教师在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水平下的认知编码特点 | 第160-165页 |
·研究目的 | 第160页 |
·方法 | 第160-162页 |
·被试 | 第160页 |
·实验设计 | 第160-161页 |
·实验材料 | 第161-162页 |
·实验程序 | 第162页 |
·结果 | 第162-164页 |
·不同焦虑唤起水平中小学教师编码量的分析 | 第162-163页 |
·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水平中小学教师对不同性质条目的编码偏向分析 | 第163-164页 |
·不同状态焦虑唤起中小学教师对日常状态焦虑感知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164页 |
·讨论 | 第164-165页 |
2 中小学教师在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水平下的判断/解释特点 | 第165-169页 |
·研究目的 | 第165页 |
·方法 | 第165-166页 |
·被试 | 第165-166页 |
·实验设计 | 第166页 |
·实验材料 | 第166页 |
·实验程序 | 第166页 |
·结果 | 第166-168页 |
·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教师在三种判断条件中的性质判断量的分析 | 第166-167页 |
·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教师在三种条件判断上的差异 | 第167-168页 |
·讨论 | 第168-169页 |
3 中小学教师在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水平下的记忆再认特点 | 第169-172页 |
·研究目的 | 第16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9-170页 |
·被试 | 第169页 |
·实验设计 | 第169页 |
·实验材料 | 第169页 |
·实验程序 | 第169-170页 |
·结果 | 第170-171页 |
·状态焦虑唤起教师与非唤起教师对正性、负性和中性条目正确再认量的分析 | 第170页 |
·状态焦虑唤起教师与非唤起教师的再认偏向分析 | 第170-171页 |
·讨论 | 第171-172页 |
4 中小学教师在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水平下的认知负荷特点 | 第172-17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2页 |
·方法 | 第172-174页 |
·被试 | 第172页 |
·实验设计 | 第172-173页 |
·实验材料 | 第173页 |
·实验程序 | 第173-174页 |
·结果 | 第174-176页 |
·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教师在完成任务材料1上的用时时长与正确结果量分析 | 第174页 |
·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教师在完成任务材料2上的用时时长与正确结果量分析 | 第174-175页 |
·不同状态焦虑唤起教师在完成任务材料1和2上的时长与正确结果量的比较分析 | 第175-176页 |
·讨论 | 第176-178页 |
Ⅵ 总讨论与总结论 | 第178-191页 |
1 总讨论 | 第178-188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结构与测量工具 | 第178-179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状况和特点 | 第179-180页 |
·引发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工作事件 | 第180-181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与人格、工作事件、社会支持水平之间的关系 | 第181-182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量表》与《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量表》的区别 | 第182页 |
·高状态焦虑教师的认知偏向和认知负荷特点 | 第182-184页 |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84-185页 |
·应对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的建议 | 第185-188页 |
·针对教师的建议 | 第185-186页 |
·针对学校的建议 | 第186-187页 |
·针对社会的建议 | 第187-188页 |
2 后继研究方向 | 第188-189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结构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 第188-189页 |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测量工具的进一步修订 | 第189页 |
·长期处于状态焦虑影响下的教师在认知加工方面的特点需深入探讨 | 第189页 |
3 总结论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0页 |
附录 | 第200-225页 |
后记 | 第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