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7-8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8-9页 |
四、研究结论 | 第9-10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自我概念的研究 | 第10-14页 |
·自我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自我概念的结构 | 第10-11页 |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 第11-12页 |
·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自我概念的作用 | 第13-14页 |
·自我概念的测量 | 第14页 |
·同伴关系的研究 | 第14-18页 |
·同伴关系的界定 | 第14-15页 |
·同伴关系的类型 | 第15页 |
·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16页 |
·不同类型同伴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同伴关系的功能 | 第17-18页 |
·同伴关系的测量 | 第18页 |
·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 第18-20页 |
·国外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国内的研究 | 第20页 |
2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社会测量法 | 第21页 |
·自我概念量表 | 第21-22页 |
·研究程序 | 第22页 |
·整理修订Piers—Harris自我概念量表 | 第22页 |
·施测过程 | 第22页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2页 |
4 研究过程 | 第22-24页 |
·自我概念量表的修订过程 | 第22页 |
·信度、效度检验 | 第22-24页 |
·信度检验 | 第22-23页 |
·效度检验 | 第23-24页 |
5 研究结果 | 第24-45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状况研究 | 第24-33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的总体分布特点 | 第24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的性别、年级差异 | 第24-27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状况的校际差异比较 | 第27-29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状况的城乡差异比较 | 第29-31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比较 | 第31-33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类型的相关研究 | 第33-40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类型的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与自我概念总分的差异性检验 | 第34-35页 |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组学生在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35-36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类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6-40页 |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访谈内容与方法 | 第40页 |
·访谈过程与资料处理 | 第40页 |
·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访谈小结 | 第44-45页 |
6 分析与讨论 | 第45-55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水平分析 | 第45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性别、年级分析 | 第45-47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第46-47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存在显著性校际差异的分析 | 第47-48页 |
·城乡初中生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自我概念发展是否存在独生子女上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的分析 | 第49-50页 |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本研究的启示 | 第51-53页 |
·对父母的启示 | 第52页 |
·对学校的启示 | 第52-53页 |
·对青少年的启示 | 第53页 |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53-55页 |
7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