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数学模型分析及其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路线 | 第15-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41页 |
·教育投资收益率估算 | 第18-21页 |
·早期理论 | 第18-19页 |
·生产函数模型 | 第19页 |
·生产函数改进模型 | 第19-21页 |
·劳动力质量修正法 | 第21-26页 |
·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理论 | 第21-25页 |
·教育劳动学说 | 第21-22页 |
·社会再生产理论 | 第22-24页 |
·劳动价值学说 | 第24-25页 |
·方法描述 | 第25-26页 |
·简化指数法 | 第26-32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31页 |
·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主要观点 | 第27-31页 |
·实现方法 | 第31-32页 |
·菲德模型 | 第32-34页 |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32-34页 |
·菲德两部门模型 | 第34页 |
·多元化发展 | 第34-39页 |
·理论多元化 | 第34-36页 |
·方法多元化 | 第36-39页 |
·灰色系统模型 | 第36-37页 |
·投入产出模型 | 第37-38页 |
·神经网络模型 | 第38-39页 |
·评价及启示 | 第39-41页 |
3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地区差异的数据包络分析 | 第41-53页 |
·应用前提 | 第41-42页 |
·模型运用 | 第42-49页 |
·基本概念 | 第43-44页 |
·模型描述 | 第44-47页 |
·模型建立 | 第47-49页 |
·决策单元确定 | 第47-48页 |
·指标体系确定 | 第48-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4 教育层次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3-86页 |
·应用分析 | 第53-56页 |
·研究方法分析 | 第53页 |
·研究对象分析 | 第53-56页 |
·现状描述 | 第56-59页 |
·模型运用 | 第59-74页 |
·模型介绍 | 第59-63页 |
·建立模型 | 第63-74页 |
·教育因果关系分析 | 第63-65页 |
·变量定义及参数设置 | 第65-74页 |
·方案分析 | 第74-84页 |
·方案一 | 第74-76页 |
·方案二 | 第76-79页 |
·方案三 | 第79-81页 |
·方案四 | 第81-84页 |
·综合分析 | 第84-86页 |
5 结束语 | 第86-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政策建议 | 第87-88页 |
·主要创新 | 第88-89页 |
·后续研究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附录: 超效率DEA模型原始数据表 | 第95-99页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简介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