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 引言 | 第1-9页 |
| 1 时间洞察力研究概况 | 第9-18页 |
| ·时间洞察力的含义 | 第9-10页 |
| ·时间洞察力的界定 | 第10-11页 |
| ·时间洞察力的结构 | 第11-13页 |
| ·二因素观点 | 第12页 |
| ·三因素观点 | 第12页 |
| ·四因素观点 | 第12页 |
| ·五因素模型 | 第12-13页 |
| ·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特征 | 第13-14页 |
| ·国外关于时间洞察力的研究 | 第14-17页 |
| ·TP 的发展观 | 第14页 |
| ·TP 的性别观 | 第14-15页 |
| ·TP 的生活观 | 第15页 |
| ·TP 的文化观 | 第15页 |
| ·TP 的健康观 | 第15-16页 |
| ·TP 的人格观 | 第16-17页 |
| ·TP 的精神病理学观点 | 第17页 |
| ·国内关于时间洞察力的研究 | 第17-18页 |
| 2 成就动机研究概况 | 第18-26页 |
| ·成就动机的研究历史及理论 | 第18-22页 |
| ·迈克兰德社会成就动机理论 | 第18-19页 |
| ·阿特金森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 第19页 |
| ·维纳归因理论 | 第19-20页 |
| ·第西自主性动机理论 | 第20页 |
|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20-21页 |
| ·成就目标理论 | 第21-22页 |
| ·成就动机的实验研究 | 第22-23页 |
| ·成就动机的唤醒水平 | 第22页 |
| ·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 | 第22页 |
| ·成就动机与性别差异 | 第22-23页 |
| ·成就动机与人格 | 第23页 |
| ·成就动机的作用机制及模型 | 第23-24页 |
| ·成就动机的本土化研究 | 第24页 |
| ·成就动机研究的趋势 | 第24-25页 |
| ·已有的关于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关系的研究 | 第25-26页 |
| 3 研究假设及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 ·被试 | 第27页 |
| ·材料 | 第27-28页 |
| ·预测 | 第28页 |
|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28-29页 |
| ·正式施测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 5 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 ·大学生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 ·时间洞察力各维度的差异检验 | 第31-32页 |
| ·过去积极维度年级差异的事后检验 | 第32-34页 |
| ·成就动机各维度的差异检验 | 第34-35页 |
| ·时间洞察力各维度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 ·时间洞察力各维度对成就动机的回归分析 | 第36-40页 |
| 6 讨论 | 第40-43页 |
| 7 结论 | 第43页 |
| 8 研究的不足 | 第43-44页 |
| 9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 注释 | 第45-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52-54页 |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54-56页 |
| 后记 | 第56-57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