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草坪叶斑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草坪与人类的关系 | 第11页 |
| ·草坪病害发生危害的严重性 | 第11页 |
| ·国内草坪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国外草坪叶斑病的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 2 rDNA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真菌rDNA的结构与特点 | 第14-15页 |
| ·rDNA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3 蠕形菌的分类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长蠕孢属的建立以及种群划分的依据 | 第16-17页 |
| ·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突脐蠕孢属的建立 | 第17-18页 |
| ·平脐蠕孢属与凹脐蠕孢属、凸脐蠕孢属的区别特征 | 第18页 |
| ·关于蠕形菌分类中国学者的观点 | 第18-19页 |
| 4 植物病原菌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19-21页 |
| ·植物病原菌的侵染结构 | 第19-20页 |
| ·植物病原菌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20-21页 |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狗牙根叶斑病病原的鉴定 | 第22-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狗牙根叶斑病叶的采集、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第22-23页 |
| ·狗牙根草坪叶斑病病叶的采集 | 第22页 |
| ·狗牙根草坪草病原菌株的分离 | 第22页 |
| ·分离菌株的单孢纯化 | 第22-23页 |
| ·分离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3页 |
| ·菌落形态以及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的形态观察 | 第23页 |
| ·分生孢子梗上产孢方式(产孢表型)的观察 | 第23页 |
| ·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23-25页 |
| ·用玻璃纸法进行菌丝体的培养 | 第23-24页 |
| ·菌株菌丝体的DNA的提取 | 第24页 |
|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的设置 | 第24页 |
| ·菌株ITS序列的测定 | 第24-25页 |
| ·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25页 |
| ·杂交狗牙根草的种植 | 第25页 |
| ·菌丝块接种 | 第25页 |
| ·孢子悬浮液接种 | 第25页 |
| ·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25页 |
| ·病菌寄主范围的测定 | 第25-26页 |
| ·植物材料的种植 | 第25-26页 |
| ·植物材料的接种 | 第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6-28页 |
| ·水洋菜麦秆培养基上的菌落以及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的形态 | 第26-27页 |
| ·在滤纸片上菌株的产孢表型 | 第27-28页 |
| ·在狗牙根上的产孢表型 | 第28页 |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8-29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9-30页 |
| ·寄主范围的测定 | 第30-31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 ·澳大利亚平脐蠕孢与近缘种的主要区别 | 第31页 |
| ·形态学鉴定与分子学鉴定的关系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澳大利亚平脐蠕孢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32-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不同温度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pH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碳源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氮源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丝体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3页 |
| ·不同药剂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的毒力测定 | 第33页 |
| ·供试药剂 | 第33页 |
| ·药剂毒力测定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不同温度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 ·不同碳源培养基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丝体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氮源培养基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丝体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酸碱度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丝体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不同药剂对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的毒力测定 | 第38-40页 |
| 3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澳大利亚平脐蠕孢对四种禾本科植物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41-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禾本科植物材料的种植 | 第41页 |
| ·孢子悬浮液接种 | 第41页 |
| ·接种组织的透明、染色与保存 | 第41-42页 |
| ·病原菌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42页 |
| ·取样、拍照 | 第42页 |
| ·侵染结构的观察 | 第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 ·分生孢子的萌发 | 第42-44页 |
| ·附着胞的形态与形成 | 第44-45页 |
| ·侵染菌丝的形成 | 第45-46页 |
| 3 讨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附录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