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前言 | 第1-9页 |
·选题意义、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方法、路径 | 第8-9页 |
第二篇 相关薪酬理论综述 | 第9-24页 |
·薪酬概述 | 第9-12页 |
·薪酬的定义 | 第9页 |
·薪酬的功能 | 第9-11页 |
·薪酬管理 | 第11-12页 |
·传统薪酬管理的变迁 | 第12-15页 |
·早期工厂制度阶段:把工资水平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观点 | 第12-13页 |
·科学管理阶段:围绕工作标准和成本节约展开的薪酬政策 | 第13-14页 |
·行为科学阶段:适应员工心理需求的薪酬制度 | 第14-15页 |
·现代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全面薪酬制度 | 第16页 |
·薪酬与绩效挂钩 | 第16页 |
·宽带型薪酬结构 | 第16页 |
·雇员激励长期化、薪酬股权化 | 第16页 |
·重视薪酬与团队的关系 | 第16-17页 |
·薪酬制度的透明化 | 第17页 |
·有弹性、可选择的福利制度 | 第17页 |
·薪酬信息日益得到重视 | 第17页 |
·几种典型的薪酬体系介绍 | 第17-19页 |
·职务工资制 | 第17-18页 |
·职能工资制 | 第18页 |
·绩效工资制 | 第18-19页 |
·经理人员薪酬设计:年薪制 | 第19页 |
·我国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薪酬管理的发展脉络对我们设计薪酬体系的启发 | 第22-24页 |
·加强薪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 第22页 |
·保持原先薪酬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 第22-23页 |
·注意对人的真正关注 | 第23-24页 |
第三篇 中国二冶薪酬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 第24-33页 |
·企业概况 | 第24-25页 |
·中国二冶薪酬管理的现状 | 第25-26页 |
·薪酬水平 | 第25页 |
·薪酬体系 | 第25页 |
·薪酬形式 | 第25页 |
·薪酬结构 | 第25页 |
·特殊群体的薪酬 | 第25-26页 |
·中国二冶现行的岗位效益工资制介绍 | 第26-30页 |
·岗位效益工资制的基本原则 | 第26页 |
·岗位效益工资制的实施范围 | 第26页 |
·岗位效益工资制的构成 | 第26-29页 |
·承包人员的工资分配形式 | 第29-30页 |
·企业经营管理班子的工资分配形式 | 第30页 |
·中国二冶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第四篇 中国二冶薪酬体系的再设计 | 第33-51页 |
·薪酬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33-35页 |
·引入全面薪酬战略 | 第33-34页 |
·以劳动力市场价位确定本企业各岗位的薪酬水平 | 第34页 |
·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设计不同的薪酬制度 | 第34页 |
·建立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薪酬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将薪酬与福利制度整合设计,建立灵活的薪酬福利体系 | 第35页 |
·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程序及注意的问题 | 第35-40页 |
·薪酬设计的原则 | 第35-36页 |
·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程序 | 第36-37页 |
·薪酬体系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37-40页 |
·各类群体的薪酬体系设计 | 第40-48页 |
·对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 | 第40-43页 |
·对各单位经营管理班子和公司职能部室管理者实行年薪制 | 第43-45页 |
·对营销人员实行营销工资制 | 第45-46页 |
·对项目管理人员实行项目工资制 | 第46-47页 |
·对辅助服务岗位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制 | 第47页 |
·对操作岗位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 | 第47-48页 |
·对关键、特殊人才实行谈判工资制 | 第48页 |
·建立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的津贴制度 | 第48页 |
·制定完善的福利计划 | 第48-49页 |
·认真执行好各项国家规定的福利制度 | 第48-49页 |
·推行教育培训福利计划 | 第49页 |
·推行生活性福利计划 | 第49页 |
·推行带薪休假计划 | 第49页 |
·推行弹性福利计划 | 第49页 |
·薪酬体系实施与管理 | 第49-51页 |
·加强与工资体系相配套的各项制度的建立工作 | 第50页 |
·建立薪酬制度的动态调整机制 | 第50页 |
·进行及时有效的薪酬沟通 | 第50-51页 |
第五篇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