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劳动经济论文

重庆市城镇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引言第9页
1 适度水平的失业对经济社会具有正面影响第9-10页
2 失业问题对重庆市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第10-15页
 2.1 失业问题对重庆经济造成的代价分析第10-14页
  2.1.1 重庆市城镇失业压力分析第10-13页
  2.1.2 城镇失业问题造成的经济影响与解决重庆市失业问题的投资成本概算第13-14页
 2.2 失业率过高有失社会公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第14-15页
3 重庆市城镇失业和就业情况基本特征分析第15-27页
 3.1 重庆市失业情况特点分析第15-22页
  3.1.1 从失业压力的区域差异上看,三峡库区失业压力最大第15-16页
  3.1.2 从失业人员的性别结构可知,女性就业能力较男性弱第16-17页
  3.1.3 劳动力年龄结构与失业率结构显著相关第17页
  3.1.4 城镇失业人员文化程度与劳动技能普遍偏低第17-18页
  3.1.5 长期失业人员占比重大且比重近期有上升趋势第18-19页
  3.1.6 城镇常规统计失业规模趋向扩大第19页
  3.1.7 结存下岗职工规模下降幅度较大,统计失业规模结构发生了变化第19-21页
  3.1.8 失业人员来源中解除劳动合同失业人员增多,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增多第21页
  3.1.9 重庆市登记失业率略低于全国主要省市平均水平第21-22页
 3.2 重庆市就业情况基本特征分析第22-27页
  3.2.1 重庆市近年来就业形势变化第22页
  3.2.2 就业人员所属经济所有制结构第22-24页
  3.2.3 就业人员所属产业结构第24页
  3.2.4 新增就业人员来源构成第24-25页
  3.2.5 重庆市就业规模的区域差异第25页
  3.2.6 不同性质的单位、不同区域的就业人员在学历与职称层次上的差异较大第25-27页
4 重庆市产生失业问题的原因第27-57页
 4.1 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第27-32页
  4.1.1 失业现象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第27-28页
  4.1.2 失业与就业的含义与界定第28-32页
 4.2 造成重庆市失业问题的历史原因第32-33页
  4.2.1 历史形成的劳动力过剩是造成城镇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第32页
  4.2.2 经济体制改革使旧体制下的隐性失业显性化第32-33页
 4.3 重庆市城镇失业问题的现实原因分析第33-57页
  4.3.1 重庆市经济发展与失业问题第34-36页
  4.3.2 国企改革对重庆市城镇失业的影响第36-37页
  4.3.3 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第37-46页
  4.3.4 城市化与重庆市城镇失业问题第46-50页
  4.3.5 科技创新对重庆市就业的影响第50-54页
  4.3.6 国际贸易对重庆就业的影响第54-57页
5 解决重庆市城镇失业与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对策研究第57-88页
 5.1 保持足够的经济增长率,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第58-69页
  5.1.1 通过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力有效需求第58-64页
  5.1.2 经济发展坚持就业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第64-69页
 5.2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和保护劳动密集型产业第69-72页
  5.2.1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第69-70页
  5.2.2 扶持再就业重点企业,全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70-72页
 5.3 培育创新精神,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第72-73页
 5.4 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调整要遵循就业优先的原则第73页
 5.5 适当增大再就业资金支持力度第73-75页
  5.5.1 扩大再就业贷款创业支持力度第73-74页
  5.5.2 适当增加再就业资金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促进再就业专项补贴第74页
  5.5.3 适当减免就业重点企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创业的行政性收费与税收第74-75页
 5.6 建立失业预替及应急机制第75-76页
 5.7 加强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完善相关制度第76-77页
 5.8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第77-78页
 5.9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78-81页
  5.9.1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第78-80页
  5.9.2 帮助解决失业人员的实际困难第80页
  5.9.3 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导向第80-81页
 5.10 强化政府对失业与就业的支持与调控作用第81-82页
 5.11 多渠道就业,扩大劳务输出第82-85页
 5.12 加强控制人口增长,防止未来劳动力的进一步过剩第85页
 5.13 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采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安置方式第85-86页
 5.14 对工作时间、聘用、解聘等相关问题完善劳动法规,切实维护职工基本的就业权第86-87页
  5.14.1 合理减少就业者平均劳动时间第86页
  5.14.2 引导和规范企业解雇行为第86-87页
 5.15 搞好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第87页
 5.16 采取扶助失业者和促进就业的保障措施要与保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相协调第87-88页
6 结语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构系统模糊可靠性
下一篇:RASSF1A 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