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基于Internet的SCADA数据传输系统研究

1 绪论第1-12页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8页
   ·国内外SCADA系统研究现状第8-11页
   ·本文工作第11-12页
2 数据传输方式的研究第12-18页
   ·引言第12页
   ·基于PSTN的传输第12-13页
   ·专线传输第13-14页
     ·DDN传输第13-14页
     ·自设专线传输第14页
   ·局域网传输第14-15页
   ·基于Internet网络传输第15-16页
   ·对各传输方式分析选择第16-17页
   ·小结第17-18页
3 选择实现系统所需的网络通信协议第18-35页
   ·引言第18-19页
   ·TCP协议第19-23页
     ·建立TCP连接第20-21页
     ·多路复用数据流第21页
     ·测试数据的完整性第21页
     ·对乱序数据进行排序第21页
     ·流量控制第21-22页
     ·计时器机制第22-23页
     ·TCP连接的终止第23页
   ·IP协议第23-25页
     ·寻址和路由第24页
     ·分段和重组第24-25页
     ·损坏报文补偿第25页
   ·ARP地址转换协议第25-26页
   ·路由协议第26-33页
     ·边界网关协议第27页
     ·路由信息协议第27-30页
       ·建立路由表第27-28页
       ·更新路由表第28-29页
       ·路由第29-30页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第30-33页
       ·创建路由表第31-32页
       ·更新路由表第32-33页
       ·路由第33页
   ·网络地址转换协议第33-34页
   ·小结第34-35页
4 实验实现内网与公网的数据传输功能第35-45页
   ·实验目的第35页
   ·实验平台第35-36页
   ·实验准备第36-37页
     ·IP地址第36页
     ·默认的路由器地址第36-37页
   ·编写网络数据传输模块程序第37-43页
     ·编程平台第37页
     ·编程思路第37-41页
     ·数据传输程序流程及流程图第41-43页
     ·主界面设计第43页
   ·实验结果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5 实现基于Internet的SCADA数据传输系统第45-60页
   ·引言第45页
   ·系统总体结构第45-46页
     ·系统的总体框架第45页
     ·系统总体结构第45-46页
   ·总站监测系统第46-52页
     ·总站监测系统思路第46-47页
     ·总站监测系统流程第47-48页
     ·总站监测系统设计第48-52页
       ·系统主界面设计第48-49页
       ·网络设置第49页
       ·子站管理第49页
       ·历史事件第49-50页
       ·压力曲线第50-51页
       ·数据库系统第51-52页
   ·分站监测系统第52-59页
     ·分站监测系统思路第52-54页
     ·数据采集模块框图第54页
     ·分站监测系统流程第54-56页
     ·分站监测系统设计第56-59页
       ·分站监测系统主界面设计第56-57页
       ·网络设置第57页
       ·数据采集设备选定第57页
       ·系统参数配置第57-58页
       ·压力曲线第58页
       ·事件对列第58-59页
   ·小结第59-60页
6 系统安全性第60-67页
   ·引言第60页
   ·数据加密第60-62页
     ·加密算法的选择第60-61页
     ·密钥的管理第61-62页
   ·数字签名第62-63页
   ·SCADA系统的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第63-65页
   ·举例说明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第65-66页
   ·小结第66-67页
7 结论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理性视域的西方战略管理思想批判
下一篇:基于CSCW的协同CAD技术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