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一、缘起 | 第11-20页 |
(一)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进展 | 第11-13页 |
(二) 教育技术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 第13-17页 |
(三) 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行动 | 第17-20页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 教育技术 | 第20-21页 |
(二) 教育技术培训 | 第21页 |
(三) 信息素养 | 第21-22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思路 | 第22页 |
四、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五、研究的方法 | 第23页 |
(一) 问卷调查法 | 第23页 |
(二) 实地观察法 | 第23页 |
(三) 文献研究法 | 第23页 |
第二章 松江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3-33页 |
一、松江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 | 第24-29页 |
(一) 松江区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政策现状 | 第24页 |
(二) 松江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第24-25页 |
(三) 松江区软件建设现状 | 第25-26页 |
(四) 近年来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情况 | 第26-29页 |
二、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误区 | 第29-31页 |
(一) 重形式,忽略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对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 | 第29-30页 |
(二) 重技术,忽略了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 | 第30-31页 |
(三) 重全面,忽略了教师的个体差异与需求 | 第31页 |
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一) 信息素养与教育技术认识上的误区 | 第31-32页 |
(二) “研”、“训”的分离与培训目标认识的不清 | 第32页 |
(三) 培训过程重“量”而不重“质” | 第32-33页 |
(四) 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强 | 第33页 |
(五)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 第33页 |
第三章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价值取向及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一、培训的价值取向分析 | 第33-35页 |
(一)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 第33-34页 |
(二)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 第34页 |
(三)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 第34-35页 |
二、影响培训价值取向的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 | 第35页 |
(二) 培训者(培训机构)的水平和认识 | 第35页 |
(三) 受训者对培训的动机、兴趣和愿望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松江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价值取向 | 第36-39页 |
一、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 | 第36-38页 |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36-37页 |
(二) 促进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 | 第37-38页 |
二、推动二期课程改革 | 第38-39页 |
(一) 教育技术能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 第38-39页 |
(二) 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第39页 |
第五章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策略思考 | 第39-51页 |
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心变化:从技术培训转移到信息素养的培养 | 第40页 |
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政策引导 | 第40-44页 |
(一)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 第40-41页 |
(二) 加强培训者自身建设,促进培训水平的不断提升 | 第41-44页 |
三、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法建议 | 第44-51页 |
(一) 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加强区级层面的信息化建设 | 第44-45页 |
(二) 培训机构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培训的行动指南 | 第45-47页 |
(三) 激发受训者的培训内需,逐步提高受训者的学习主动性 | 第47-48页 |
(四) 建立多元的评价考核机制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