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目录第7-9页
引言第9-25页
 一、问题缘起第9-11页
  (一) 课程政策理论研究的缺失第9-10页
  (二) 课程改革实践的困惑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分析第11-18页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述评第11-16页
  (二) 课程政策研究述评第16-18页
 三、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第18-19页
  (一) 学术价值第18-19页
  (二) 应用价值第19页
 四、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19-22页
  (一) 方法论第19-21页
  (二) 具体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22-25页
  (一) 对“基础教育”概念外延的限定和对课程政策分期的说明第22-23页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3-25页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理性分析第25-40页
 一、课程政策内涵的解读第25-35页
  (一) 关于公共政策内涵的理解第25-27页
  (二) 关于课程内涵的理解第27-30页
  (三) 关于课程政策内涵的理解第30-35页
 二、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内涵第35-37页
  (一) 价值与价值取向的内涵第35-36页
  (二) 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内涵第36-37页
 三、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特点与制约因素第37-40页
  (一) 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特点第37页
  (二) 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制约因素第37-40页
第二章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历史擅变第40-65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梳理第40-58页
  (一)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梳理第40-48页
  (二) 改革开放至今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梳理第48-58页
 二、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第58-65页
  (一) 课程政策环境分析第58-59页
  (二) 受教育者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分析第59-61页
  (三) 课程政策内容的价值取向分析第61-65页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实然价值取向的检讨第65-77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社会工具价值取向偏执的归因第65-72页
  (一) 课程政策主体归因第65-67页
  (二) 课程政策制定程序归因第67-72页
 二、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社会工具价值取向偏执的缺失第72-77页
  (一) 课程整体功能的丧失第72页
  (二) 课程公正的缺失第72-74页
  (三) 对受教育者个体学习自由的压抑第74-77页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应然探寻第77-93页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性质社会定位的自我确证第77-82页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结构特点与教育性质的社会定位第77-78页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结构特点与教育性质的重新社会定位第78-82页
 二、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应然表达第82-93页
  (一) 课程政策的应然价值取向——人民利益最大化第82-84页
  (二) 课程政策应然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第84-85页
  (三) 课程政策应然价值取向的基本标准第85-93页
第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应然价值取向的实现机制建构第93-104页
 一、课程政策主体行政伦理规范机制的建构第93-98页
  (一) 课程政策主体的行政伦理责任第93-94页
  (二) 课程政策主体行政伦理规范机制的建构第94-98页
 二、课程政策过程中程序规范机制的建构第98-101页
  (一) 公众课程决策参与机制的建构第99-100页
  (二) 课程政策评估修正机制的建构第100-101页
 三、课程政策的利益协调机制建构第101-104页
  (一) 课程利益补偿机制的建构第101-102页
  (二) 课程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的建构第102-104页
结语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后记第110-111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基于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
下一篇: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目标构建和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