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中“文学教育”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要求 | 第12-14页 |
(一) 从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看,必须开展文学教育 | 第13-14页 |
(二) 从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看,必须重视文学教育 | 第14页 |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开展文学教育的现状 | 第14-17页 |
(一) 文学教育被委婉地或刻意地淡化、弱化 | 第15页 |
(二) 文学教育被文学作品教学所替代 | 第15-16页 |
(三) 存在错误理解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现象 | 第16-17页 |
四、高中语文新课程文学教育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一) 对文学教育本质属性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 对文学教育操作方式的探求 | 第18页 |
(三) 对文学教育理论基础的阐述 | 第18-20页 |
(四) 对文学教育文化底蕴的追究 | 第20页 |
五、语文新课程中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 第20-26页 |
(一) 通过文学教育,深化语言教育 | 第21-23页 |
(二) 借助文学教育,促进情感教育 | 第23-25页 |
(三) 落实文学教育,实现审美教育 | 第25-26页 |
六、语文新课程中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26-33页 |
(一) 文学知识学习 | 第27-28页 |
(二) 认识不同文学样式的特征 | 第28-30页 |
(三)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 第30-32页 |
(四) 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 第32-33页 |
(五) 积极开展文学创作实践 | 第33页 |
七、语文新课程中文学教育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 第33-51页 |
(一) 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文学教育 | 第34-36页 |
(二) 文学教育中阅读的基本策略 | 第36-38页 |
(三) 以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视角解读文学作品内容 | 第38-41页 |
(四) 以平等对话、主动参与的方式解读文学作品 | 第41-45页 |
(五) 以感知体悟、鉴赏评价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 第45-49页 |
(六) 以破除功利、弘扬人文的理念解读文学作品 | 第49-51页 |
八、现代信息传媒时代的文学教育方式 | 第51-55页 |
九、文学教育的个性化与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 第55-62页 |
(一) 文学教育风格的个性化 | 第56-57页 |
(二) 文学教育内容的个性化 | 第57页 |
(三) 语文教师的能力与素养 | 第57-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注释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