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山东方言岛语言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关中”的地域范围及本文所指的“关中” | 第11-12页 |
·方言岛的界定 | 第12-14页 |
·国内及陕西方言岛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方言岛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陕西及关中地区的方言岛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方言岛代表点的选取过程、标准及发音合作人的选择 | 第18-20页 |
·方言岛代表点的选取过程 | 第18页 |
·方言岛代表点的选取标准 | 第18-19页 |
·发音合作人的选择 | 第19-20页 |
第2章 关中地区的山东移民与山东方言岛 | 第20-37页 |
·清末至民国关中人口变化及其对方言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20-23页 |
·清末至民国关中地区的人口变化 | 第20-23页 |
·人口变化对关中地区方言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23页 |
·关中地区出现山东移民的原因 | 第23-25页 |
·山东人迁徙关中的推力 | 第24页 |
·山东人迁徙关中的拉力 | 第24-25页 |
·山东移民的迁出时间、迁出地以及迁徙路线 | 第25-27页 |
·山东移民的迁出时间 | 第25-26页 |
·山东移民的迁出地 | 第26页 |
·山东移民的迁徙路线 | 第26-27页 |
·山东移民定居关中与再迁移 | 第27-29页 |
·山东移民定居关中 | 第27-28页 |
·山东移民再迁移 | 第28-29页 |
·山东移民的一些风俗习惯 | 第29-31页 |
·节日习俗 | 第30页 |
·饮食习俗 | 第30页 |
·娱乐习俗 | 第30-31页 |
·民居 | 第31页 |
·婚丧习俗 | 第31页 |
·山东移民对关中社会的影响 | 第31-34页 |
·山东移民对关中地区经济的影响 | 第31-32页 |
·山东移民对关中地区基督教的影响 | 第32-34页 |
·山东方言岛的分布、地理形状及类型 | 第34-37页 |
·山东方言岛的分布 | 第34-36页 |
·山东方言岛的地理形状及类型 | 第36-37页 |
第3章 山东方言岛代表点音系 | 第37-56页 |
·蒲城县八福村方言岛音系 | 第37-39页 |
·蒲城县保南洼方言岛音系 | 第39-41页 |
·阎良区谭家村方言岛音系 | 第41-43页 |
·阎良区凤凰村方言岛音系 | 第43-44页 |
·阎良区马家村方言岛音系 | 第44-46页 |
·富平县大渠村方言岛音系 | 第46-47页 |
·富平县西石村方言岛音系 | 第47-49页 |
·富平县太平庄方言岛音系 | 第49-50页 |
·三原县新立村方言岛音系 | 第50-52页 |
·三原县大李村方言岛音系 | 第52-54页 |
·泾阳县山东庄方言岛音系 | 第54-56页 |
第4章 山东方言岛的语音特点 | 第56-72页 |
·山东方言岛的声母特点 | 第56-60页 |
·古帮组声母的今读 | 第56页 |
·古端组声母的今读 | 第56-57页 |
·古泥来母的今读 | 第57页 |
·古精组声母的今读 | 第57-58页 |
·古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 | 第58-59页 |
·古日母的今读 | 第59页 |
·古疑影母开口一等的今读 | 第59-60页 |
·古微疑影喻母合口韵的今读 | 第60页 |
·山东方言岛的韵母特点 | 第60-70页 |
·果摄的今读 | 第60-61页 |
·假摄的今读 | 第61-62页 |
·遇摄的今读 | 第62页 |
·蟹摄的今读 | 第62-63页 |
·止摄的今读 | 第63页 |
·效摄的今读 | 第63-64页 |
·流摄的今读 | 第64页 |
·咸山摄的今读 | 第64-66页 |
·深臻摄的今读 | 第66-67页 |
·宕江摄的今读 | 第67-68页 |
·曾梗摄的今读 | 第68-69页 |
·通摄的今读 | 第69-70页 |
·山东方言岛的声调特点 | 第70-72页 |
·山东方言岛的调类与调值 | 第70-71页 |
·山东方言岛古入声字的归并 | 第71-72页 |
第5章 山东方言岛与山东方言、关中方言的语音比较 | 第72-90页 |
·声母比较 | 第73-81页 |
·部分古帮、並、定、从、见母字的比较 | 第73页 |
·泥来母字的比较 | 第73-74页 |
·精组洪音字的比较 | 第74-75页 |
·精见组细音字的比较 | 第75-76页 |
·知庄章组字的比较 | 第76-78页 |
·日母字的比较 | 第78-79页 |
·疑影母开口一等字的比较 | 第79-80页 |
·微疑影云以母合口字的比较 | 第80-81页 |
·韵母比较 | 第81-87页 |
·果摄一等见系字的比较 | 第81页 |
·假摄开口三等、蟹摄开口二等的比较 | 第81-82页 |
·遇摄合口一等端系字的比较 | 第82-83页 |
·止摄帮系字的比较 | 第83-84页 |
·蟹止山臻摄端系合口字的比较 | 第84-85页 |
·咸山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的比较 | 第85-86页 |
·曾摄一等入声字、梗摄二等入声字的比较 | 第86-87页 |
·通摄端系字的比较 | 第87页 |
·声调比较 | 第87-89页 |
·调类与调值的比较 | 第87-89页 |
·古入声字归并的比较 | 第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山东方言岛的语音变化 | 第90-96页 |
·语音变化的原因 | 第90-91页 |
·语音变化的不平衡性 | 第91-93页 |
·语音变化的两个方面 | 第93-96页 |
·音值变化 | 第93-94页 |
·音类变化 | 第94-96页 |
第7章 山东方言岛的词汇和语法 | 第96-127页 |
·山东方言岛的词汇特点 | 第96-97页 |
·山东方言岛之间的词汇比较 | 第97-114页 |
·山东方言岛与山东方言、关中方言的词汇比较 | 第114-124页 |
·山东方言岛的语法 | 第124-127页 |
·对源方言语法特征的保留 | 第124-126页 |
·受关中方言语法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第8章 山东方言岛与语言接触 | 第127-136页 |
·关于“语言接触” | 第127-128页 |
·山东方言岛在语言接触下的变化 | 第128-135页 |
·借用 | 第129-132页 |
·兼用 | 第132-133页 |
·萎缩 | 第133-134页 |
·混杂 | 第134-135页 |
·山东方言岛的发展趋势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