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7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第13-15页 |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指导 | 第13页 |
|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引入 | 第13页 |
| ·我国教育先驱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13-14页 |
| ·发达国家职教发展模式的借鉴 | 第14页 |
| ·高等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导 | 第14页 |
| ·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遵循 | 第14-15页 |
| ·实践经验的总结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文献法 | 第15页 |
| ·访谈法 | 第15页 |
| ·观察法 | 第15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农业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 第17-22页 |
| ·农业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 第17-18页 |
| ·相关概念介绍 | 第17-18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 ·农业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18-20页 |
| ·产学合作领域的广泛性 | 第18-19页 |
| ·产学合作过程的阶段性 | 第19页 |
| ·产学合作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 第19页 |
| ·遵循规律的双重性 | 第19-20页 |
| ·农业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 第20-22页 |
| ·农业高职院校 | 第20页 |
| ·用人单位 | 第20-21页 |
| ·学生 | 第21页 |
| ·外部环境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农业高职院校推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 第22-26页 |
| ·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 第22页 |
| ·符合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 | 第22-24页 |
| ·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 第22-23页 |
| ·有利于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23-24页 |
| ·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 第24-25页 |
| ·符合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需求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农业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42页 |
| ·发展现状 | 第26-36页 |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26-30页 |
| ·国内发展成就 | 第30-36页 |
| ·存在问题 | 第36-42页 |
| ·学校自身的问题 | 第36-39页 |
| ·政府作用缺位 | 第39-40页 |
| ·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低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构建高效运作的农业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第42-56页 |
| ·构建高效运作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 第42-43页 |
| ·农业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六种模式 | 第43-47页 |
| ·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模式 | 第43-44页 |
| ·学校独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模式 | 第44页 |
| ·校企共建科研基地模式 | 第44-45页 |
|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 第45页 |
| ·校企双向介入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 第45-46页 |
| ·“经济共同体型”合作模式 | 第46-47页 |
| ·构建高效运作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 第47-56页 |
| ·强化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 | 第48-50页 |
| ·建立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机制 | 第50-51页 |
| ·建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51-54页 |
| ·完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 | 第54-56页 |
| 思考与总结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