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论现代汉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的形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3页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0页
   ·研究意义、目的和方法第10页
   ·动名兼类词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语料来源第12-13页
第2章 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的界定第13-20页
   ·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的定义第13-14页
     ·动名兼类词经常具备动词和名词两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第13页
     ·在具体语境中动名兼类词只能是表现出一种词性第13-14页
     ·动名兼类词应同音同形且语义相关第14页
   ·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的判定标准第14-16页
     ·陆丙甫提出两条划界标准第15页
     ·姚汉铭提出两个框架第15页
     ·林立的"依语辨句"标准第15页
     ·胡明扬提出三条划界标准第15-16页
   ·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的相关研究第16-19页
     ·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与名物化、名动词第16-17页
     ·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与动词活用为名词第17页
     ·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与动词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第17-18页
     ·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与动宾结构名词第18页
     ·现代汉语动名兼类与其他语言的动名兼类第18-19页
   ·《现汉》(第5版)对动名兼类词的处理方式第19-20页
第3章 现代汉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的形成途径第20-30页
   ·动词转指动作行为施事第20-22页
     ·…的人第21页
     ·…者第21页
     ·称谓类和职业类第21-22页
   ·动词转指动作行为受事第22-27页
     ·转指动作行为结果第22-23页
     ·转指动作行为对象第23-24页
     ·转指言语行为所联系的言语内容第24页
     ·转指传递物第24页
     ·转指心理活动内容第24-27页
   ·动词转指动作行为与事第27页
   ·动词转指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第27页
   ·动词转指相关时间、地点名词第27-28页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4章 现代汉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的形成原因第30-37页
   ·现代汉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形成的外部原因第30-32页
     ·社会发展第30-31页
     ·语言接触第31-32页
   ·现代汉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形成的内部原因第32-36页
     ·语义相关第32-35页
     ·借代手法的凝固第35页
     ·词类活用第35-36页
     ·汉语的双音化第36页
     ·汉语的语法特点第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5章 转变为动名兼类词的动词类型考察第37-48页
   ·语音方面第37-39页
     ·单音节动名兼类词统计情况第37-38页
     ·转变为动名兼类词的动词多是双音节动词的原因第38-39页
   ·语法方面第39-44页
     ·转变为动名兼类词的动词分类统计情况第39-43页
     ·小结第43-44页
   ·语义方面第44-47页
     ·语义比较第45-47页
     ·小结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6章 现代汉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在词汇系统中的价值第48-52页
   ·关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48页
   ·组合关系中的动名兼类词第48-49页
   ·聚合关系中的动名兼类词第49-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
下一篇:《世说新语》亲属称谓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