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HVAC热环境舒适性评价及其分析方法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人体热舒适性评价的研究 | 第15-16页 |
| ·汽车成员舱CFD模拟的研究 | 第16-17页 |
| ·乘员舱热环境舒适性研究的难点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人体热舒适评价体系建立 | 第20-31页 |
| ·加权PMV算法修正 | 第20-24页 |
| ·预期平均热感觉指标PMV的加权算法 | 第20-21页 |
| ·加权PMV算法修正 | 第21-24页 |
| ·基于EQT的整体热感觉舒适性偏差AEQT | 第24-27页 |
| ·当量温度评价指标EQT的算法 | 第24-26页 |
| ·整体热感觉舒适性偏差AEQT | 第26-27页 |
| ·车内热舒适环境典型案例分析 | 第27-29页 |
| ·热环境参数 | 第27-28页 |
| ·热舒适性分析结果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3章 乘员舱热环境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31-42页 |
| ·几何清理与网格划分 | 第31-35页 |
| ·实体模型 | 第31页 |
| ·模型简化 | 第31-33页 |
| ·网格划分 | 第33-35页 |
| ·计算条件设定 | 第35-37页 |
| ·送风口及出风口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 ·辐射模型 | 第36-37页 |
| ·传热边界条件 | 第37页 |
| ·环境模拟实验及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37-41页 |
| ·汽车空调环境模拟实验系统 | 第38页 |
| ·实验工况与结果 | 第38-40页 |
|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验证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乘员舱热舒适性仿真分析 | 第42-68页 |
| ·模型分区及观测点设置 | 第42-44页 |
| ·区域划分 | 第42页 |
| ·人体各节段观测点设置 | 第42-43页 |
| ·观测截面设置 | 第43-44页 |
|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 ·舒适性影响分析 | 第44-49页 |
| ·降温性能与流场分析 | 第49-52页 |
| ·送风温度的影响 | 第52-60页 |
| ·人体舒适性分析 | 第53-57页 |
| ·降温性能与流场分析 | 第57-60页 |
| ·内外循环的影响 | 第60-66页 |
| ·人体舒适性分析 | 第61-63页 |
| ·降温性能与流场分析 | 第63-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5章 气流组织的热舒适性效果与节能分析 | 第68-85页 |
| ·车门送风设计及分析 | 第68-73页 |
| ·模型建立 | 第68-71页 |
| ·热舒适分析 | 第71-73页 |
| ·顶置送风设计及分析 | 第73-77页 |
| ·模型建立 | 第73-75页 |
| ·热舒适分析 | 第75-77页 |
| ·侧位送风设计及分析 | 第77-81页 |
| ·模型建立 | 第78-79页 |
| ·热舒适分析 | 第79-81页 |
| ·节能分析 | 第81-84页 |
| ·能效利用系数 | 第81-82页 |
| ·节能可行性分析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85-89页 |
| ·全文总结 | 第85-87页 |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85-86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86-87页 |
| ·工作展望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作者简介及硕士阶段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