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办学历史研究(1906-1951)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雅礼中学建校之背景 | 第14-19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的衰落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对西学的探寻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教会教育的渗透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湖南人思想的转变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雅礼中学的发展概况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初创时期1906-1928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恢复发展时期1928-1938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抗战迁校时期1938-1946 | 第24-26页 |
第四节 战后变革时期1946-1951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雅礼中学的办学特点 | 第28-54页 |
第一节 系统的课程设置 | 第28-37页 |
一、中英文并重 | 第28-31页 |
二、重视理科课程 | 第31-33页 |
三、重视宗教教育 | 第33-35页 |
四、强调音体美教育 | 第35-37页 |
第二节 高效的学生管理 | 第37-44页 |
一、有效的寄宿制度 | 第37-39页 |
二、高留级率,高淘汰率 | 第39-41页 |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 | 第41-43页 |
四、人性化的“兄弟”制 | 第43-44页 |
第三节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 第44-54页 |
一、雅礼中学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 | 第44-48页 |
二、雅礼中学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 第48-50页 |
三、雅礼中学的教师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 | 第50-52页 |
四、学士教员制度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雅礼中学的办学成效 | 第54-65页 |
第一节 雅礼中学毕业生的规模与流向 | 第54-59页 |
第二节 雅礼中学毕业生的成就 | 第59-65页 |
第五章 对雅礼中学办学历史的评价 | 第65-70页 |
第一节 提供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 第66-67页 |
第三节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 第67-68页 |
第四节 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