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2.1 和谐的概念 | 第12页 |
2.2 心理和谐的内涵和特征 | 第12-14页 |
2.2.1 心理和谐的内涵 | 第12-13页 |
2.2.2 心理和谐的特征 | 第13-14页 |
2.3 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 | 第14页 |
2.4 心理和谐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5 心理和谐的测量工具 | 第15页 |
2.6 心理和谐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17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3.3.2 研究假设 | 第17-18页 |
3.3.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3.3.4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4 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谐问卷修订 | 第19-2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4.2 问卷初测 | 第19-23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19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4.2.4 项目分析 | 第19-21页 |
4.2.5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4.2.6 信度检验 | 第22-23页 |
4.3 正式施测 | 第23-27页 |
4.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4.3.2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4.3.3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4.3.4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3-24页 |
4.3.5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4-27页 |
5 初中生心理和谐状态的调查研究 | 第27-3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5.2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5.3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5.4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5.5 研究结果 | 第27-33页 |
5.5.1 不同性别初中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性检验 | 第27-28页 |
5.5.2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性检验 | 第28-29页 |
5.5.3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性检验 | 第29页 |
5.5.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性检验 | 第29页 |
5.5.5 不同居住地初中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性检验 | 第29-30页 |
5.5.6 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性检验 | 第30-31页 |
5.5.7 不同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生心理和谐状态的差异性检验 | 第31-33页 |
5.6 讨论 | 第33-35页 |
6 初中生心理和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6.3 初中生心理和谐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6.4 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6.4.1 内部因素 | 第36-37页 |
6.4.2 外部因素 | 第37-39页 |
7 初中生心理和谐的教育建议 | 第39-45页 |
7.1 个人方面 | 第39-40页 |
7.1.1 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 第39页 |
7.1.2 培养积极主动的态度 | 第39-40页 |
7.2 家庭方面 | 第40-41页 |
7.2.1 完善家庭心理和谐教育 | 第40页 |
7.2.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40-41页 |
7.2.3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 第41页 |
7.3 学校方面 | 第41-43页 |
7.3.1 优化学校教育指导方针 | 第41-42页 |
7.3.2 平衡课程设置 | 第42页 |
7.3.3 小班授课 | 第42-43页 |
7.3.4 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第43页 |
7.4 社会方面 | 第43-45页 |
7.4.1 支持心理咨询建设工作 | 第43页 |
7.4.2 搭建有效的预防平台 | 第43-44页 |
7.4.3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轨 | 第44-45页 |
8 结论与不足 | 第45-46页 |
8.1 结论 | 第45页 |
8.2 创新之处 | 第45页 |
8.3 研究不足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附录1 修订版问卷 | 第49-51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