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中学语文视角下的鲁迅作品选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一、1920-1937:鲁迅作品进入中学国文教材的历史回顾 | 第16-29页 |
(一)1920-1927:民初教育话语中鲁迅作品初露锋芒 | 第16-20页 |
1.入选作品的基础和环境 | 第16-17页 |
2.入选作品考察:第一次高潮,数量少却意义重大 | 第17-20页 |
(二)1927-1937:国语教育推进中鲁迅作品风起云涌 | 第20-29页 |
1.入选作品的基础和环境 | 第20页 |
2.入选作品考察:第二次高潮,教材繁荣数量众多 | 第20-29页 |
二、1937-1949:政治斗争与民族危机下曲折发展的鲁迅作品 | 第29-37页 |
(一)国统区中学国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篇分析 | 第29-32页 |
(二)根据地中学国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篇分析 | 第32-35页 |
(三)沦陷区中学国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篇分析 | 第35-37页 |
三、1937-1949 年中学国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价值取向 | 第37-50页 |
(一)国统区:“党化教育”与民主思潮并行 | 第37-43页 |
1.实施“抗战建国”的方针 | 第37-38页 |
2.鲁迅作品的教材设计及展现的鲁迅形象 | 第38-41页 |
3.党化与危机下的国文课本:在认同和塑造中发扬鲁迅 | 第41-43页 |
(二)根据地:政治为先的社会价值凸显 | 第43-47页 |
1.贯彻新民主主义方针 | 第43-44页 |
2.鲁迅作品的教材设计及展现的鲁迅形象 | 第44-46页 |
3.中学国文中独树一帜:在肯定和需要中推崇鲁迅 | 第46-47页 |
(三)沦陷区:鲁迅作品在奴化教育的缝隙中爬行 | 第47-50页 |
1.“汪伪”的殖民地奴化教育:“反共和平建国” | 第47-48页 |
2.鲁迅作品的教材设计及展现的鲁迅形象 | 第48页 |
3.奴化教育下的国文课本:在压迫与斗争中保留鲁迅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