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其他论文

探究式教学在科技场馆的应用研究--以重庆科技馆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8-11页
    1.1 研究缘起第8页
    1.2 研究意义第8页
    1.3 研究内容第8-9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9-10页
        1.4.1 访谈法第9页
        1.4.2 观察法第9页
        1.4.3 文献法第9页
        1.4.4 技术路线第9-10页
    1.5 创新之处第10-11页
2 理论基础第11-18页
    2.1 探究式教学第11-14页
        2.1.1 探究式教学定义第11-12页
        2.1.2 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第12页
        2.1.3 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条件第12-13页
        2.1.4 常见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第13-14页
    2.2 馆校结合第14-18页
        2.2.1 馆校结合定义第14页
        2.2.2 馆校结合的意义第14-15页
        2.2.3 科技馆科学教育与学校(中小学)科学教育第15-18页
3 国内外研究进程第18-21页
    3.1 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研究第18页
        3.1.1 美国探究式教学发展历程第18页
        3.1.2 我国探究式教学发展历程第18页
    3.2 国内外馆校结合研究第18-21页
        3.2.1 国外馆校结合发展历程第18-19页
        3.2.2 我国馆校结合发展历程第19页
        3.2.3 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现状第19-21页
4 重庆科技馆探究式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第21-31页
    4.1 被试资料第21页
    4.2 课堂观察第21-29页
        4.2.1 完全依赖展品的探究式课堂第21-24页
        4.2.2 部分依赖展品的探究式课堂第24-26页
        4.2.3 完全不依赖展品的探究式课堂第26-29页
    4.3 访谈第29-30页
    4.4 重庆科技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第30-31页
        4.4.1 探究式教学广泛开展,活动类型丰富第30页
        4.4.2 探究式教学对象以小学生为主第30页
        4.4.3 探究式教学模式以验证性探究和结构性探究为主第30-31页
5 重庆科技馆探究式教学出现的问题第31-34页
    5.1 课程设计生硬,缺乏针对性第31页
    5.2 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第31页
    5.3 学生探究程度不够深入第31-33页
        5.3.1 学生探究时间短第31-32页
        5.3.2 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第32页
        5.3.3 学生之间缺乏合作第32页
        5.3.4 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第32-33页
    5.4 科技馆实验道具欠缺第33页
    5.5 科技馆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第33-34页
6 重庆科技馆探究式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第34-36页
    6.1 重庆科技馆教师缺乏相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第34页
        6.1.1 重庆科技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不足第34页
        6.1.2 重庆科技馆教师与学校科学教师缺乏沟通第34页
    6.2 学生探究能力不高第34页
    6.3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第34-35页
    6.4 学校与科技馆没有开展长期、系统、深层次的合作第35页
    6.5 馆校经费制约第35-36页
7 重庆科技馆探究式教学的对策第36-40页
    7.1 教师给足学生探究空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第36-37页
        7.1.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足学生探究空间第36页
        7.1.2 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第36页
        7.1.3 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第36-37页
    7.2 教师加强学习与沟通,提高教学质量第37-38页
        7.2.1 教师要加强对科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第37-38页
        7.2.2 科技馆教师要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双方统一对科普教育的认识第38页
    7.3 加强馆校合作,积极培养人才第38-40页
        7.3.1 学校积极开展与科技馆长期、系统、深层次的合作第38页
        7.3.2 科技馆加强科技馆教师培训,建立健全教师上升机制第38页
        7.3.3 科技馆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第38页
        7.3.4 加强馆校宣传力度第38-40页
8 不足与展望第40-41页
    8.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40页
    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相关研究建议第40-41页
        8.2.1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40页
        8.2.2 相关研究建议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3页
附录第43页
    A 访谈提纲第43页
    B 课堂观察表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考制度改革下民办高校招生推广策略研究--以YIT为例
下一篇:广东省L高校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