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动态公交模式运行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传统公交运行优化方法研究 | 第10-13页 |
1.2.2 新型不定线公交优化策略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基于互联网+的城市交通研究 | 第14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2章 互联网+特性分析 | 第19-28页 |
2.1 互联网+概念及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2.1.1 互联网+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2.2 互联网特性分析 | 第22-24页 |
2.3 互联网+公共交通特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1 乘客乘车信息的实时性 | 第24-25页 |
2.3.2 乘客乘车信息及公交车信息的双向传递 | 第25页 |
2.3.3 乘客乘车大数据的获取 | 第25页 |
2.4 传统公交与互联网+公交特性对比 | 第25-26页 |
2.5 本文研究的假设条件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原线路站点的动态公交模式研究 | 第28-52页 |
3.1 模式介绍及分析 | 第28页 |
3.2 乘客到达站点分布研究 | 第28-30页 |
3.2.1 乘客到达分布模型 | 第29页 |
3.2.2 模型拟合 | 第29-30页 |
3.3 公交最优路径选择 | 第30-31页 |
3.4 公交跳站模型 | 第31-34页 |
3.4.1 车辆过站时间 | 第32-33页 |
3.4.2 乘客等车时间 | 第33-34页 |
3.5 模型分析 | 第34-47页 |
3.5.1 线路站点利用率 | 第34-41页 |
3.5.2 乘客比例 | 第41-47页 |
3.6 实例分析 | 第47-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基于站点群的动态公交运行模式研究 | 第52-65页 |
4.1 站点群概念及模式介绍 | 第52-53页 |
4.2 站点群优缺点 | 第53页 |
4.3 站点群设置原则 | 第53-54页 |
4.4 站点选择模型 | 第54-61页 |
4.4.1 车辆站点路段行驶时间 | 第54-55页 |
4.4.2 乘客的站间出行时间及等车时间 | 第55页 |
4.4.3 模型分析 | 第55-61页 |
4.5 站点群组成 | 第61-64页 |
4.5.1 AP聚类算法 | 第61-62页 |
4.5.2 站点聚类 | 第62页 |
4.5.3 算例分析 | 第62-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总体案例研究 | 第65-72页 |
5.1 深圳公交网络现状 | 第65-66页 |
5.2 站点群设置分析 | 第66-70页 |
5.3 基于原线路站点的动态公交模式分析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73页 |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