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生防制剂的研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辣椒疫病的概况 | 第9-12页 |
1.1.1 辣椒疫霉菌的分布 | 第9页 |
1.1.2 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1.1.3 辣椒疫霉菌的危害 | 第10-11页 |
1.1.4 辣椒疫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条件 | 第11-12页 |
1.2 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农业防治技术 | 第12页 |
1.2.2 化学防治 | 第12-14页 |
1.2.3 生物防治 | 第14-16页 |
1.2.4 抗病品种的选育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2.1.2 指示病原菌 | 第19页 |
2.1.3 主要培养基 | 第19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2 方法 | 第20-24页 |
2.2.1 菌株的活化 | 第20页 |
2.2.2 两株放线菌的活性测定及拮抗作用 | 第20页 |
2.2.3 两株放线菌种子培养基的确定 | 第20页 |
2.2.4 二次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20页 |
2.2.5 两株放线菌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 第20-21页 |
2.2.6 载体的确定 | 第21-22页 |
2.2.7 实验室内定性检测防病效果 | 第22页 |
2.2.8 大田防治应用的测定 | 第22-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0页 |
3.1 两株放线菌活化培养基的筛选 | 第24-25页 |
3.2 两株放线菌活性及拮抗作用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3.3 两菌株种子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 第26-28页 |
3.4 二次发酵培养基优化结果 | 第28-31页 |
3.5 两株放线菌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31-34页 |
3.5.1 培养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31页 |
3.5.2 接种菌龄对发酵的影响 | 第31-32页 |
3.5.3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第32页 |
3.5.4 瓶装量对发酵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5 发酵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3.6 两株放线菌载体筛选结果 | 第34-37页 |
3.6.1 各载体吸水率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3.6.2 两株放线菌在各载体上的生长情况 | 第35-36页 |
3.6.3 两株放线菌的发酵物与载体比例确定 | 第36-37页 |
3.6.4 两菌剂储藏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37页 |
3.7 实验室内定性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3.8 大田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4.1 关于两株放线菌菌剂研制问题 | 第40页 |
4.2 关于室内辣椒叶片定性分析生防菌的防效问题 | 第40页 |
4.3 关于菌剂大田应用防治评价问题 | 第40-41页 |
4.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