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3 研究问题 | 第9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1.2.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2.1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3 心理机制综述 | 第19-24页 |
2.3.1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认同综述 | 第20-21页 |
2.3.2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情绪综述 | 第21-22页 |
2.3.3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社会支持综述 | 第22页 |
2.3.4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动机综述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心理机制研究设计 | 第25-39页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5-26页 |
3.2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心理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6-38页 |
3.2.1 开放式的调查访谈 | 第26-29页 |
3.2.2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问卷》问卷的预测 | 第29-30页 |
3.2.3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问卷》项目的确定 | 第30-33页 |
3.2.4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3-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心理机制实证研究 | 第39-65页 |
4.1 样本构成 | 第39页 |
4.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39-48页 |
4.2.1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的变量描述统计 | 第39-40页 |
4.2.2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心理因素的变量描述统计 | 第40-41页 |
4.2.3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行为与心理因素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41-48页 |
4.3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4.4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回归分析 | 第49-53页 |
4.5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模型构建 | 第53-58页 |
4.5.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 | 第54页 |
4.5.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第54-58页 |
4.6 分析与讨论 | 第58-63页 |
4.6.1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总体情况 | 第58-59页 |
4.6.2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59-60页 |
4.6.3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4.6.4 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预测关系 | 第61-62页 |
4.6.5 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作用路径 | 第62-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7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5.2 研究的建议 | 第65-71页 |
5.2.1 大学生要提高自我辨别能力 | 第66-67页 |
5.2.2 家庭父母需以身作则 | 第67-68页 |
5.2.3 高校需加强对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 | 第68-69页 |
5.2.4 政府部门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 | 第69-70页 |
5.2.5 网络媒体应当树立正确价值观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研究的可能的创新点 | 第71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71-72页 |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1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访谈提纲 | 第76-77页 |
附录2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问卷 | 第77-81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1-82页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