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机制探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1.3 研究问题第9页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9-11页
        1.2.1 研究目标第9-10页
        1.2.2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0-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3-25页
    2.1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第13页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9页
        2.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2.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9页
    2.3 心理机制综述第19-24页
        2.3.1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认同综述第20-21页
        2.3.2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情绪综述第21-22页
        2.3.3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社会支持综述第22页
        2.3.4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动机综述第22-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心理机制研究设计第25-39页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25-26页
    3.2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心理调查问卷》的编制第26-38页
        3.2.1 开放式的调查访谈第26-29页
        3.2.2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问卷》问卷的预测第29-30页
        3.2.3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问卷》项目的确定第30-33页
        3.2.4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33-38页
    3.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心理机制实证研究第39-65页
    4.1 样本构成第39页
    4.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第39-48页
        4.2.1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的变量描述统计第39-40页
        4.2.2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心理因素的变量描述统计第40-41页
        4.2.3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行为与心理因素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第41-48页
    4.3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第48-49页
    4.4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回归分析第49-53页
    4.5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模型构建第53-58页
        4.5.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第54页
        4.5.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第54-58页
    4.6 分析与讨论第58-63页
        4.6.1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总体情况第58-59页
        4.6.2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第59-60页
        4.6.3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第60-61页
        4.6.4 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预测关系第61-62页
        4.6.5 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作用路径第62-63页
    4.7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5-71页
    5.1 研究结论第65页
    5.2 研究的建议第65-71页
        5.2.1 大学生要提高自我辨别能力第66-67页
        5.2.2 家庭父母需以身作则第67-68页
        5.2.3 高校需加强对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第68-69页
        5.2.4 政府部门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第69-70页
        5.2.5 网络媒体应当树立正确价值观第70-7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研究的可能的创新点第71页
    6.2 研究的不足第71-72页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附录1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访谈提纲第76-77页
附录2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调查问卷第77-81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81-82页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拓展训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项目管理的H高校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