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科学知识的快速增长需要培养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 | 第8页 |
1.1.2 高中物理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 | 第8-9页 |
1.1.3 我国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与物理知识发展不平衡引发的思考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1.3.2 研究的思路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1 科学推理能力 | 第17-18页 |
2.1.2 科学推理与逻辑推理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教育学基础 | 第19页 |
2.2.2 心理学基础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科学推理能力及培养的理性审视 | 第22-27页 |
3.1 科学推理的构成要素及类型 | 第22-24页 |
3.1.1 构成要素 | 第22页 |
3.1.2 构成类型 | 第22-24页 |
3.2 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理性审视 | 第24-27页 |
3.2.1 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特征分析 | 第24页 |
3.2.2 科学推理能力形成的特点 | 第24-25页 |
3.2.3 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 第25-27页 |
第四章 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及培养的现状和分析 | 第27-42页 |
4.1 问卷调查 | 第27-30页 |
4.1.1 问卷的编制 | 第27-28页 |
4.1.2 对象的选择 | 第28-30页 |
4.2 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30-37页 |
4.2.1 科学推理能力各子推理类型的表现 | 第30-32页 |
4.2.2 科学推理能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32-34页 |
4.2.3 科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4.2.4 科学推理能力与理科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4.3 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现状 | 第37-40页 |
4.3.1 对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方面 | 第37页 |
4.3.2 对掌握科学推理相关理论的程度方面 | 第37-39页 |
4.3.3 对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处理方式方面 | 第39页 |
4.3.4 对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实施效果方面 | 第39-40页 |
4.4 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低下的原因探析 | 第40-42页 |
4.4.1 教师对科学推理的掌握程度不够 | 第40-41页 |
4.4.2 教师对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处理方式不恰当 | 第41页 |
4.4.3 教师对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实施效果不佳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提高科学推理能力培养效果的建议 | 第42-53页 |
5.1 重视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相关理论的学习 | 第42-43页 |
5.1.1 积极参加相关的校本培训 | 第42页 |
5.1.2 自觉参与到相关的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中去 | 第42页 |
5.1.3 主动进行相关的教学反思 | 第42-43页 |
5.2 加强对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研究 | 第43-45页 |
5.2.1 教学方法的研究 | 第43页 |
5.2.2 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43-45页 |
5.3 应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 | 第45-53页 |
5.3.1 优化控制变量推理能力的培养 | 第45-50页 |
5.3.2 优化比例推理能力的培养 | 第50-5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问题 | 第53-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6.2.1 样本的覆盖面不够 | 第54页 |
6.2.2 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 | 第54页 |
6.2.3 提出的教学理论没有实证数据的证实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一 :科学推理能力测试卷 | 第57-61页 |
附录二 :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调查 | 第61-63页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