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化的儿童汽车座椅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儿童汽车座椅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课题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人性化设计及儿童汽车座椅研究 | 第16-24页 |
2.1 人性化设计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18页 |
2.2 人性化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2.1 生理因素 | 第18页 |
2.2.2 安全因素 | 第18页 |
2.2.3 社会因素 | 第18-19页 |
2.2.4 情感因素 | 第19页 |
2.3 儿童汽车座椅的分类 | 第19-20页 |
2.3.1 按照固定装置分类的儿童安全座椅 | 第19-20页 |
2.3.2 按照儿童类型分类的儿童安全座椅 | 第20页 |
2.3.3 按照安全带类型分类的儿童安全座椅 | 第20页 |
2.4 儿童汽车座椅构造及保护原理 | 第20-21页 |
2.4.1 儿童汽车座椅的组成 | 第20-21页 |
2.4.2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保护原理 | 第21页 |
2.5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技术标准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征研究 | 第24-30页 |
3.1 人机工程学理论 | 第24页 |
3.1.1 人机工程学概述 | 第24页 |
3.1.2 产品设计下的人机工程学 | 第24页 |
3.2 儿童生理特征分析 | 第24-27页 |
3.2.1 儿童年龄阶段划分及生理特点分析 | 第24-27页 |
3.2.2 儿童损伤机理 | 第27页 |
3.2.3 儿童生理特征在汽车安全座椅中的应用 | 第27页 |
3.3 儿童心理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3.3.1 儿童心理发育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3.3.2 儿童心理特征在汽车安全座椅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基于人性化的儿童汽车座椅设计研究 | 第30-36页 |
4.1 基于人性化的儿童汽车座椅设计要素 | 第30页 |
4.2 基于人性化的儿童汽车座椅设计原则 | 第30-32页 |
4.2.1 情感化设计原则 | 第30页 |
4.2.2 交互性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4.2.3 趣味性设计原则 | 第31页 |
4.2.4 安全性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4.3 基于人性化的儿童汽车座椅设计方法 | 第32-34页 |
4.3.1 趣味化设计法 | 第32页 |
4.3.2 仿生化设计法 | 第32-33页 |
4.3.3 功能化设计法 | 第33页 |
4.3.4 系列化设计方法 | 第33-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5 基于人性化的儿童汽车座椅设计实例 | 第36-56页 |
5.1 明确课题背景 | 第36页 |
5.2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用户调研分析 | 第36-38页 |
5.2.1 用户调研问卷 | 第36页 |
5.2.2 调研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5.3 基于人性化的儿童汽车座椅设计分析 | 第38-40页 |
5.3.1 儿童汽车座椅的设计定位 | 第38-39页 |
5.3.2 儿童汽车座椅的人机化考虑 | 第39-40页 |
5.3.3 儿童汽车座椅的情感化考虑 | 第40页 |
5.3.4 儿童汽车座椅的安全化考虑 | 第40页 |
5.4 基于人性化的儿童汽车座椅方案设计 | 第40-53页 |
5.4.1 草图设计 | 第40-43页 |
5.4.2 方案效果图 | 第43-46页 |
5.4.3 方案三视图 | 第46-52页 |
5.4.4 方案尺寸图 | 第52-53页 |
5.5 基于人性化的儿童汽车座椅设计评价方法 | 第53页 |
5.6 设计评价结果 | 第53-5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56页 |
6.2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56-57页 |
6.3 论文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