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非标准型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逼近控制技术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9页
    1.2 自适应控制简述第19-23页
        1.2.1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第19-20页
        1.2.2 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第20-23页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第23-24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技术背景第25-49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系统稳定性基本知识第25-29页
        2.2.1 向量范数和信号范数第25-27页
        2.2.2 李雅普诺夫稳定的基本概念第27-28页
        2.2.3 ISS稳定性第28-29页
    2.3 系统关键特性第29-33页
        2.3.1 拉普拉斯变换第29页
        2.3.2 Barb(?)lat引理第29-30页
        2.3.3 矩阵分解第30-31页
        2.3.4 Frobenius定理第31-32页
        2.3.5 关键引理第32-33页
    2.4 反馈线性化理论第33-38页
        2.4.1 SISO系统的反馈线性化理论第33-34页
        2.4.2 MIMO系统的反馈线性化理论第34-35页
        2.4.3 内部动态分析第35-36页
        2.4.4 标准型和非标准型系统的比较第36-38页
    2.5 T-S模糊系统模型第38-42页
        2.5.1 静态T-S模糊系统及性质第38-40页
        2.5.2 动态T-S模糊连续系统模型及性质第40-41页
        2.5.3 动态T-S模糊离散系统模型及性质第41-42页
        2.5.4 标准型和非标准型T-S模糊系统比较第42页
    2.6 神经网络系统模型第42-49页
        2.6.1 静态神经网络及性质第43-44页
        2.6.2 动态神经网络连续系统模型及性质第44-46页
        2.6.3 动态神经网络离散系统模型及性质第46-48页
        2.6.4 标准型和非标准型神经网络系统比较第48-49页
第三章 SISO非标准型T-S模糊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49-73页
    3.1 问题描述第49-51页
        3.1.1 系统模型第49-50页
        3.1.2 研究问题第50-51页
    3.2 T-S模糊系统的相对阶及其性质第51-54页
        3.2.1 T-S模糊系统的相对阶第51-52页
        3.2.2 T-S模糊系统相对阶的性质第52-54页
    3.3 基于相对阶的标准型第54-55页
        3.3.1 标准型第54页
        3.3.2 内部动态ISS条件第54-55页
    3.4 相对阶为1的T-S模糊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55-58页
        3.4.1 标称控制方案第55-56页
        3.4.2 自适应控制方案第56-58页
    3.5 相对阶为2的T-S模糊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58-64页
        3.5.1 标称控制方案第58-59页
        3.5.2 自适应控制方案第59-64页
    3.6 T-S模糊系统相对阶的推广第64-65页
        3.6.1 T-S模糊系统的近似相对阶第64-65页
        3.6.2 鲁棒自适应控制第65页
    3.7 仿真研究第65-69页
        3.7.1 局部线性化航空器模型第65-66页
        3.7.2 T-S模糊系统模型第66-67页
        3.7.3 T-S模糊系统基于相对阶的标准型第67页
        3.7.4 内部动态ISS分析第67-69页
        3.7.5 仿真结果第69页
    3.8 本章小结第69-73页
第四章 MIMO非标准型T-S模糊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73-97页
    4.1 问题描述第73-75页
        4.1.1 系统模型第73-74页
        4.1.2 研究问题第74-75页
    4.2 T-S模糊系统的相对阶及其性质第75-77页
        4.2.1 T-S模糊系统的相对阶第75-77页
        4.2.2 T-S模糊系统相对阶的性质第77页
    4.3 基于相对阶的标准型第77-79页
        4.3.1 标准型第77-78页
        4.3.2 内部动态的ISS第78-79页
    4.4 相对阶为{1,1,...,1}的T-S模糊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79-82页
        4.4.1 自适应控制方案第80-82页
    4.5 相对阶为{2,2,...,2}的T-S模糊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82-89页
        4.5.1 标称控制方案第82-83页
        4.5.2 自适应控制方案第83-89页
    4.6 仿真研究第89-93页
        4.6.1 局部线性化航空器模型第89-90页
        4.6.2 T-S模糊系统模型第90-91页
        4.6.3 T-S模糊系统基于相对阶的标准型第91页
        4.6.4 内部动态ISS分析第91-92页
        4.6.5 自适应控制设计第92-93页
        4.6.6 仿真结果第93页
    4.7 本章小结第93-97页
第五章 SISO非标准型神经网络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97-117页
    5.1 问题描述第97-100页
        5.1.1 系统模型第97-99页
        5.1.2 研究问题第99-100页
    5.2 神经网络系统的相对阶及其性质第100-101页
        5.2.1 神经网络系统的相对阶第100页
        5.2.2 神经网络系统相对阶的性质第100-101页
    5.3 基于相对阶的标准型第101-102页
        5.3.1 标准型第101-102页
        5.3.2 系统内部动态的ISS条件第102页
    5.4 相对阶为1的神经网络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102-104页
        5.4.1 标称控制方案第102-103页
        5.4.2 自适应控制方案第103-104页
    5.5 相对阶为2的神经网络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104-110页
        5.5.1 自适应控制方案第105-110页
    5.6 仿真研究第110-113页
        5.6.1 仿真模型第110-111页
        5.6.2 神经网络模型的动态重构第111-112页
        5.6.3 自适应控制设计第112页
        5.6.4 仿真结果第112-113页
    5.7 本章小结第113-117页
第六章 MIMO非标准型神经网络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117-143页
    6.1 问题描述第117-118页
        6.1.1 系统模型第117-118页
        6.1.2 研究问题第118页
    6.2 神经网络系统的相对阶及其性质第118-121页
        6.2.1 神经网络系统的相对阶第119-120页
        6.2.2 神经网络系统相对阶的性质第120-121页
    6.3 基于相对阶的标准型第121-122页
        6.3.1 示例第121-122页
        6.3.2 系统内部动态的ISS条件第122页
    6.4 相对阶为{1,1,...,1}的神经网络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122-127页
        6.4.1 输出动态模型第123页
        6.4.2 假设条件第123页
        6.4.3 输出动态的参数化模型第123-124页
        6.4.4 自适应控制器结构第124-125页
        6.4.5 跟踪误差方程第125页
        6.4.6 参数更新律设计第125-126页
        6.4.7 稳定性分析第126-127页
    6.5 相对阶为{2,2,...,2}的神经网络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第127-136页
        6.5.1 输出动态模型第127页
        6.5.2 假设条件第127-128页
        6.5.3 输出动态的参数化模型第128-130页
        6.5.4 自适应控制器结构第130-131页
        6.5.5 跟踪误差方程第131-132页
        6.5.6 参数更新律设计第132-133页
        6.5.7 稳定性分析第133-136页
    6.6 仿真研究第136-139页
        6.6.1 仿真模型第136页
        6.6.2 神经网络系统的动态重构第136-137页
        6.6.3 自适应控制设计第137-138页
        6.6.4 仿真结果第138-139页
    6.7 本章小结第139-143页
第七章 非标准型离散逼近系统的反馈控制设计第143-163页
    7.1 引言第143页
    7.2 问题描述第143-147页
        7.2.1 系统模型第143-144页
        7.2.2 标准型离散系统与非标准离散系统的比较第144-146页
        7.2.3 研究问题第146-147页
    7.3 离散神经网络系统的相对阶及其性质第147-149页
        7.3.1 离散神经网络系统的相对阶第147-149页
        7.3.2 相对阶的性质第149页
    7.4 基于相对阶结构的系统标准型及特点第149-152页
        7.4.1 基于相对阶的标准型第149-151页
        7.4.2 系统内部动态特征第151页
        7.4.3 系统内部动态的ISS条件第151-152页
    7.5 任意相对阶系统的反馈控制设计第152-157页
        7.5.1 基本控制思想第152-153页
        7.5.2 解析控制器的求解第153-155页
        7.5.3 基于数值控制器的控制算法第155-157页
        7.5.4 基于数值解的自适应控制问题第157页
    7.6 仿真研究第157-162页
        7.6.1 仿真模型第157-158页
        7.6.2 神经网络系统的动态重构第158页
        7.6.3 仿真结果第158-162页
    7.7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63-165页
    8.1 工作总结第163页
    8.2 研究展望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7页
致谢第177-17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9-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科研知识社群的知识贡献研究
下一篇: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动力学研究